首頁 陳從周說園

園史偶拾

蘇州留園為明清江南名園之一,現在又列為全國重點文物,是大家所熟悉的。都知道它的曆史原為明代徐泰時(冏卿)的東園,清嘉慶間為劉恕(蓉峰)所得,以園中多白皮鬆,故名寒碧山莊。劉愛石成癖,重修此園,其中的“十二峰”為園中特色。同光間為盛康購得,易名留園。其中假山的真正設計與建造者究為何人,從明代以來一直被埋沒了。如今我來介紹一下這園的疊山師——周秉忠。

明代《袁中郎遊記》上說:“徐冏卿園(即今留園),在閶門外下塘,宏麗軒舉,前樓後廳,皆可醉客。石屏為周生時臣所堆,高三丈,闊可二十丈,玲瓏峭削,如一幅山水橫披畫,了無斷續痕跡,真妙手也。堂側有土壟甚高,多古木。壟上有太湖石一座,名瑞雲峰,高三丈餘,妍巧甲於江南,相傳為朱勔所鑿。才移舟中,石盤忽沉湖底,覓之不得,遂未果行。後為烏程董氏購去,載至中流,船亦覆沒,董氏乃破資募善沒者取之,須臾忽得,其盤石亦浮水而出,今遂為徐氏有。”(並見《桐橋倚棹錄》)這段記載除指出假山作者外,並可說明今日留園中部及西部的假山,尚存當日規模,可與王學浩《寒碧山莊圖》互相參證。唯這太湖石“瑞雲峰”已移至城內舊蘇州織造府中。

江進之《後樂堂記》:“太仆卿漁浦徐公解組歸田,治別業金閶門外二裏許,不佞遊覽其中,顧而樂之,題其堂曰後樂堂。堂之前為樓三楹,登高騁望,靈岩天平諸山,若遠若近,若起若伏,獻奇聳秀,蒼秀可掬。樓之下北向,左右隅各植牡丹、芍藥數十本,五色相間,花開如繡。其中為堂凡三楹,環以周廊,堂墀迤右,為徑一道,相去步許植野梅一林,總計若幹株。徑轉仄而東,地高出前堂三尺許,裏之巧人周丹泉,為疊怪石作普陀天台諸峰巒狀。石上植紅梅數十株,或穿石出,或倚石立,岩樹相得,勢若拱遇,其中為亭一座,步自亭下,由徑右轉,有池盈二畝,清漣湛人,可鑒須發,池上為長堤,長數丈,植紅杏百株,間以垂楊,春來丹臉翠眉,綽約交映。堤盡為亭一座,雜植紫薇木樨、芙蓉、木蘭諸奇卉。亭之陽,修竹一叢,其地高於亭五尺許,結茅其上。徐公顧不佞曰:此餘所構逃禪庵也。”案:徐樹丕《識小錄·四》:“餘家世居閶關外之下塘,甲第連雲,大抵皆徐氏有也。年來式微十去七八……”徐氏在閶門占有東園(今留園)西園、紫芝園等,顏堂曰後樂堂。尤為難得者,知後樂堂疊山即東園者同出周秉忠(丹泉,時臣)之手。紫芝園王百榖有記,記中未言後樂堂。江進之,名盈科,楚之桃源人,明萬曆間為長洲(今蘇州)令,工文。袁小修為作《江進之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