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陳從周說園

說“屏”

“屏”我們一般都稱為“屏風”,這是太富有詩意的名詞了。記得童年與家人納涼庭院,母親總要背誦那句“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的唐人詩句,夠銷魂了。後來每次讀到詩詞中的詠“屏”佳句,見到古畫中的“屏”,更令人向往。因為研究古代建築,更接觸到這“似隔非隔”、在空間中起著神秘作用的東西,實在微妙。我們的先人,能在“屏”上做這種功能與美相結合的文章,怪不得今日世界上,外國人還齊聲稱道著,關鍵是在一個“巧”字上。

“屏”有室內、室外之分,過去的院子或天井中,為避免從門外直望見廳室,必置一屏,上麵有書有畫,既起分隔作用,又有藝術處理,而空間實際還是流通的,如今稱為“流動空間”,並且還具擋風的作用。小時候廳上來了客人,就先在屏後去望一下,尤其舊社會有男女之嫌的,對方不能露麵,必得借助屏風了。古代的畫中常見到室內置屏,它與帷幕起著同一作用。在古時皇家的宮廷中,屏就用得更普遍了。“屏山幾曲篆煙微,閑庭柳絮飛”“曲曲屏山,夜涼獨自甚愁緒”“畫屏閑展湖山翠”,這些皆在屏上做文章,描繪出了建築美。

從前女子的房中,一般都要有“屏”,屏者,障也,可以緩衝一下通道與視線,《牡丹亭·遊園》中有“錦屏人忒看得韶光賤”,用錦屏人來代表閨女。當然,由於屏的建造材料與其裝飾華麗程度不同,有金屏、銀屏、錦屏、畫屏、石屏、木屏、竹屏等等,在藝術上因而有了雅俗之分,同時也顯露了使用人的經濟與文化水平。

屏也有大小之分,從宮殿、廳堂、院子、天井,直到書齋、閨房,皆可置之,因為所處地點不同,自然因地製宜、大小由人了。近來我也很注意屏的應用,在許多餐廳、賓館中也用得很普遍,可是總勾引不起我的詩意,原因似乎是造型不夠輕巧,色彩又覺傖俗,繪畫尚少詩意。這是因為沒有認識到屏在建築美中應起的作用,僅僅把它當作活動門板來用的緣故。其實,屏的設置,在與整體的相稱、安放的地位與作用、曲屏的折度、視線的遠近等等,均要做到“得體”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