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陳從周說園

建築中的“借景”問題

“借景”在園林設計中,占著極重要的地位,不但設計園林要留心這一點,就是城市規劃、居住建築、公共建築等設計,亦與它分不開。有些設計成功的園林,人入其中,翹首四顧,頓覺心曠神怡,妙處難言,一經分析,主要還是在於能巧妙地運用了“借景”的方法。這個方法,在我國古代造園中早已自發地應用了,直到明末崇禎年間,計成在他所著的《園冶》一書上總結了出來。他說:“園林巧於因借。”“構園無格,借景在因。”“因者隨基勢高下,體形之端正,礙木刪椏,泉流石注,互相借資,宜亭斯亭,宜榭斯榭,不妨偏徑,頓置婉轉,斯謂精而合宜者也。借者園雖別內外,得景無拘遠近,晴巒聳秀,紺宇淩空,極目所至,俗者屏之,嘉者收之,不分町疃,盡為煙景,斯所謂巧而得體者也。”“蕭寺可以卜鄰,梵音到耳,遠峰偏宜借景,秀色可餐。”“夫借景者也,如遠借、鄰借、仰借、俯借、應時而借”等。清初李漁《一家言》也說“借景在因”。這些話給我們後代造園者。提出了一個很重要的原則。如今就管見所及來談談這個問題,不妥之處,尚請讀者指正。

“景”既雲“借”,當然其物不在我而在他,即化他人之物為我物,巧妙地吸收到自己的園中,增加了園林的景色。初期“借景”,大都利用天然山水。如晉代陶詩中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其妙處在一“見”字,蓋從有意無意中借得之,極自然與瀟灑的情致。唐代王維有輞川別業,他說:“餘別業在輞川山穀。”同時的白居易草堂,亦在匡廬山中。清代錢泳《履園叢話》“蕪湖長春園”條說,該園“赭山當牖,潭水瀠洄,塔影鍾聲,不暇應接”。皆能看出他們在園林中所欲借的景色是什麽了。“借景”比較具體的,正如北宋李格非《洛陽名園記》“上環溪”條所描寫的:“以南望,則嵩高少室龍門大穀,層峰翠巘,畢效奇於前。”“以北望,則隋唐宮闕樓殿,千門萬戶,岧嶢璀璨,延亙十餘裏,凡左太衝十餘年極力而賦者,可瞥目而盡也。”“水北胡氏園”條:“如其台四望盡百餘裏,而縈伊繚洛乎其間,林木薈蔚,煙雲掩映,高樓曲榭,時隱時見,使畫工極思不可圖,而名之曰玩月台。”明人徐宏祖(霞客)《滇遊日記》“遊羅園”條:“建一亭於外池南岸,北向臨池,隔池則龍泉寺之殿閣參差。岡上浮屠倒影波心,其地較九龍池愈高,而陂池掩映,泉源沸漾,為更奇也。”這些都是在選擇造園地點時,事先作過精密的選擇,即我們所謂“大處著眼”。像這種“借景”的方法,要算佛寺地點的處理最為到家。寺址十之八九處於山麓,前繞清溪,環顧四望,群山若拱,位置不但幽靜,風力亦是最小,且藏而不露。至於山嵐翠色,移置窗前,特其餘事了,誠習佛最好的地方。正是“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例如常熟興福寺,虞山低小,然該寺所處的地點,不啻在崇山峻嶺環抱之中。至於其內部,“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複令人向往不已了。天台山國清寺、杭州靈隱寺、寧波天童寺等,都是如出一轍,其實例與記載不勝枚舉。今日每見極好的風景區,對於建築物的安排,很少在“借景”上用功夫,即本身建築之所處亦不顧因地製宜,或踞山巔,或滿山布屋,破壞了本區風景,更遑論他處“借景”,實在是值得考慮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