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陳從周說園

貧女巧梳頭——談中國園林

近幾年來世界上掀起了中國園林熱,從一九七八年冬,我去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籌建“明軒”開始,海外不斷地出現了中國園林,這說明了世界上的人對中國文化的愛好,這是值得欣慰的事。但是中國園林在現今時代抱什麽態度來對待呢?有的是全部照搬的古典主義者,也有全盤否定的虛無主義者。繼承也好革新也好,看來都不夠全麵。我認為繼承與革新兩者並不矛盾,沒有繼承,何言革新,述古可以為今,繼往可以開來,盲目的搬移,徹底的否定,也並不是發展的道路。那麽中國園林有些什麽可繼承呢?

一種文化的形成,並不是無本之木,園林應該屬於文化範疇,非土木綠化之事,它屬於上層建築,反映了一定的意識形態,由此而產生了園林創作。

中國園林首重意境,即所謂詩情畫意,這種詩情畫意,與中國的哲學美學文學思想是分不開的,亦就是說園林的設計者有這種思想感情,才能創造出他理想的園林,思想感情變了,愛好有了差異,當然園林產生的意境自然也不同了。中國園林的那種閑適幽雅,並寓之以德的(就是以園林怡情養性,進行品德教育)超世脫俗的情調,也許可說是主導思想吧!因為要表達這種境界,當然要用許多手法,唐代的白居易在廬山之麓建草堂,以山為借景,盡收眼底,這種巧妙的手法,到明末計成將其總結了出來,可見古人是一直沿用的了。這說得上是一個偉大的創舉,它將永遠為人們所應用。“風水學”中的“靠山”“照山”,亦是借景之別稱而已。它不僅在造園與造景上已成為準則,而且在城市規劃與居住區設計中也不能忽視。由借景而產生的選址問題、布局問題,都是分不開的,所謂大處著眼、全局觀點、因地製宜,運用得好,氣勢神韻皆出,帝王之都,名園之基,無不首先重視借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