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園林如畫如詩,是集建築、書畫、文學、園藝等藝術的精華,在世界造園藝術中獨樹一幟。
每一個園都有自己的風格,遊頤和園,印象最深的應是昆明湖與萬壽山;遊北海,則是湖麵與瓊華島;蘇州拙政園曲折彌漫的水麵,揚州個園峻拔的黃石大假山等,也都令人印象深刻。
在造園時,如能利用天然的地形再加人工的設計配合,這樣不但節約了人工物力,並且利於景物的安排,造園學上稱為“因地製宜”。
中國園林有以山為主體的,有以水為主體的,也有以山為主水為輔,或以水為主山為輔的,而水亦有散聚之分,山有平岡峻嶺之別。園以景勝,景因園異,各具風格。在觀賞時,又有動觀與靜觀之趣。因此,評價某一園林藝術時,要看它是否發揮了這一園景的特色,不落常套。
中國古典園林絕大部分四周皆有牆垣,景物藏之於內。可是園外有些景物還要組合到園內來,使空間推展極遠,予人以不盡之意,此即所謂“借景”。頤和園借近處的玉泉山和較遠的西山景,每當夕陽西下時,在湖山真意亭處憑欄,二山仿佛移置園中,確是妙法。
中國園林,往往在大園中包小園,如頤和園的諧趣園、北海的靜心齋、蘇州拙政園的枇杷園、留園的揖峰軒等,他們不但給園林以開朗與收斂的不同境界,同時又巧妙地把大小不同、結構各異的建築物與山石樹木,安排得十分恰當。至於大湖中包小湖的辦法,要推西湖的三潭印月最妙了。這些小園、小湖多數是園中精華所在,無論在建築處理、山石堆疊、盆景配置等,都是細筆工描,耐人尋味。遊園的時候,對於這些小境界,宜靜觀盤桓。它與廊引人隨的動觀看景,適成相反。
中國園林的景物主要摹仿自然,用人工的力量來建築天然的景色,即所謂“雖由人作,宛自天開”。這些景物雖不一定強調仿自某山某水,但多少有些根據,用精煉概括的手法重現。頤和園的仿西湖便是一例,可是它又不盡同於西湖。亦有利用山水畫的畫稿,參以詩詞的情調,構成許多詩情畫意的景色。在曲折多變的景物中,還運用了對比和襯托等手法。頤和園前山為華麗的建築群,後山卻是蒼翠的自然景物,兩者予人不同的感覺,卻相得益彰。在中國園林中,往往以建築物與山石作對比,大與小作對比,高與低作對比,疏與密作對比,等等。而一園的主要景物又由若幹次要的景物襯托而出,使賓主分明,像北京北海的白塔、景山的五亭、頤和園的佛香閣便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