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陳從周說園

小有亭台亦耐看:網師園

“小有亭台亦耐看”,並不容易做到,從藝術角度來講,就是要以少勝多,要含蓄,要有不盡之意,要能得體,無過無不及,恰到好處。試以蘇州網師園來談談,它是造園家推譽的小園典範。

網師園初建於宋代,原為南宋史正誌的萬卷堂故址。清乾隆年間(1736-1795年)重建,同治年間(1862-1874年)又重修,形成了今天的規模。園占地不廣,但是人處其境,會感到稱心悅目,宛轉多姿,可坐可留,足堪盤桓竟夕,確實有其迷人之處,能達到“淡語皆有味,淺語皆有致”的高境界。

中國園林往往與住宅相連,是住宅建築的組成部分。中國傳統住宅多受封建社會的宗法思想影響,布局較為嚴謹,而園林部分卻多範山模水,以自然景色出現,可調劑生活,增進舒適的情味。網師園的園林和住宅都不算大,皆以精巧見稱,主宅亦隻有會客飲宴用的大廳和起居的內廳。主宅旁則以樓屋為過渡,與西部的園林形成若合若分的處理,手法巧妙。

從橋廳西首入園,可看到門上刻有“網師小築”四字,網師是托於漁隱的意思,因此,園的中心是一個大池。進園有曲廊接四麵廳,廳名小山叢桂軒,軒前隔以花牆,山幽桂馥,香藏不散。軒東有便道,可直貫南北,徑莫妙於曲,莫便於直,因為是便道所以用直道,供當時仆人作傳達遞送之用的。蹈和館琴室位軒西,小院回廊,迂徐曲折。欲揚先抑,未歌先斂,此處造園即用此技法,故小山叢桂軒的北麵用黃石山圍隔,稱雲崗。隨廊越陂,有亭可留,名月到風來亭,視野開闊,明波若鏡,漁磯高下,畫橋迤邐,俱呈一池之中,其間高下虛實,雲水變幻,騁懷遊目,咫尺千裏。“涓涓流水細侵階,鑿個池兒,招個月兒來,畫棟頻搖動,芙荷蕖盡倒開。”亭名正寫此妙境。雲崗以西,小閣臨流,名“濯纓”,與看鬆讀畫軒隔水相呼。軒是園的主廳,其前古木若虯,老根盤結於苔石間,仿佛一幅畫麵。軒旁有廊一曲,與竹外一枝軒接連,東廊名“射鴨”,是一半亭,與池西之月到風來亭相映,憑欄得靜觀之趣。俯視池水,彌漫無盡,聚而支分,去來無蹤,蓋得力於溪口、灣頭、石磯的巧妙安排,以假象逗人。橋與步石環池而築,其用意在不分割水麵,看去增添支流深遠之意。至於駁岸有級,出水流磯,增人浮水之感。而亭、台、廊、榭無不麵水。使全園處處有水可依。園不在大,泉不在廣。唐杜甫詩所謂“名園依綠水”,正好為此園寫照。池周山石,看去平易近人,蘊藉多姿,它的藍本出自虎丘白蓮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