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事關大地和心靈的文學

第二節 文學“經典性”的獲得與生成

當今文壇是個熱鬧場,各種流派、各種旗號的隊伍輪番粉墨登場,但大多都未掀起**便匆匆消停。批評界也熱衷製造話題,並與傳媒聯姻,炒作出一批批創作群體。作家麵對話語的轟炸也似乎有些無措、欠冷靜,為占領各自的話語場,爭取在文壇占領一席之地而急切地拋出新作。其命運如何,明眼人都看得見。能真正遠離文壇的沸沸揚揚,固守自己的創作個性,沉潛於當今生活洪流之河床的作家卻不多見,賈平凹就是這些不多見作家中的傑出者。從《浮躁》《廢都》到《白夜》再到《土門》,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出他紮實的思索、探求曆程。他似乎有佛道氣,然而他無疑又有熱切關注時代社會問題、關注中國人靈魂安頓的現實**,尤其注目於當代文化轉型中國人靈魂的痛楚與蛻變、現代文明對傳統文明的侵吞及現代化進程中出現的一些社會問題。比起那些刻意求新的作家,他的作品能真正紮根於現世,為我們提供了改革開放之後各階段鮮活的民情世風的真實圖景,為我們提供了一部生動的民族文化、民族心靈的變遷史。他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的三部長篇《廢都》《白夜》《土門》都是其嘔心瀝血之作。關於《廢都》的各種評說已有很多,對《土門》的評論也不少。倒是《白夜》雖比《廢都》展現了更廣闊的生活,比《土門》更鮮活(《土門》意象化、理念色彩比較重),好似“生不逢時”。當時各種新熱點的爭鳴太多,它的問世未引起足夠的注意。在文壇話題大戰稍稍平息後,《白夜》這樣的力作必將浮出曆史地表,它的獨特與深厚也必然將使之躋身中國當代文學的經典作品行列。

一、深沉的現實**

當今文壇所呈現的精神氣象堪憂,這個時代精神信仰的迷失導致作家的社會熱情喪失,作家在作品中“躲避崇高”,許多作家還躲入“象牙塔”中寫作,個人化寫作亦大行其道。在這樣的文化背景下,賈平凹卻對當下的現實投入了巨大的熱情和責任感,負荷著比常人更多的痛苦與憂慮從事自己的寫作。他執著於關懷當世的民情世風及悠久的曆史文化傳統,紮根於當下中國社會及文化轉型的曆史,把自己沉入當世生活的深層,從一種更宏深的角度觀照、感受傳統文化、中華民族所經曆的蛻變。這種極大的入世情懷成為推動他創作的原動力、內驅力,而當代渾沉複雜的生活也給予他豐富的創作資料和創作靈感。這使他擁有自己的創作園地,又能沉潛於當代生活的本質,可以不至於為文壇時新的潮流推著走,不至於依靠外界力量來推動創作,不會盲目地趕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