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當代文學批評界,很少有人像陳曉明一樣,能始終讓自己的批評保持一股新銳之氣。自新時期成長起來的許多批評家已被雨打風吹去,知識結構和既有經驗的局限讓他們無法應對紛紜變幻的文壇風景,與談論對象之間存在的巨大隔膜往往使他們的批評捉襟見肘,沒有光澤。陳曉明是屈指可數的能及時到場對走馬燈變換的文學新生力量做出準確有效的反應的批評家,他是批評界永遠的“先鋒派”,以自己勤奮、新潮而深刻的評論寫作掃**著業已陳腐的批評話語和批評方式。2002年,他因著作《表意的焦慮》榮獲華語文學傳媒大獎,並不令人驚奇。一個在此前十多年已拿出《無邊的挑戰》(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1月重版時作者充實了若幹章節)這樣一部一新當時中國文學批評界耳目、才華橫溢作品的作者,我們理應對他今天或將來的作為有更多期待。
現今在批評界激揚文字的後起之秀很少沒讀過《無邊的挑戰》(以下簡稱《挑戰》)。相對於《表意的焦慮》,《挑戰》更讓人懷念。在我看來,《挑戰》和王曉明的《潛流與漩渦》、王一川的《中國現代卡裏斯馬典型》是可以讓一個文學批評初學者一窺文學批評的魅力的。《潛流與漩渦》式的批評是極勞心力的一種,因為它要批評者交付的是整個心靈,需要批評者將自己打開,去與被批評者感同身受,捕捉後者隱秘的精神悸動。這種批評的寫作過程就是一個精神體驗過程,一個批評者極力將自己附著在對象作者的過程,它像他們二人之間的一次長距離的精神賽跑,最後很可能讓一個批評者脫力。《中國現代卡裏斯馬典型》式的批評則顯示出科學般的冷靜和解剖式的力量。這種批評有一個堅實的理論基點,一個高效的方法,這二者在批評者的驅遣下,就像一把寒光閃閃的手術刀,直奔文本,然後手起刀落,幹淨利落地解決文本問題。《挑戰》則兼有這二者的特點。陳曉明的這本書是讓感覺在理性的分辨中自由伸展,既顯示出對文本精微的體驗,又充分發揮了自己良好的理論素養,展示了透徹的理性思辨突入問題的銳利。當然,由於《挑戰》充分敞開了審美經驗,所以對理論的運用並不“生硬”,而是感性十足、韻味橫生,顯露出一種“文學式”的批評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