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京劇趣談

悠悠的胡同

多年以前,有一次和汪曾祺先生聊起梨園人的容易知足。我說,老一代名伶大多世代居住在宣武門外那一小塊地方,親戚朋友在那兒,賣柴米油鹽的小店在那兒,甚至連戲園子也集中在那兒,簡直可以說,幾個月不出方圓幾裏,絲毫不成問題。汪先生聽了,點點頭講:“我寫過一篇《胡同文化》,你可以找找,看看。”沒多久,這篇文章還真讓我找到了。汪先生這樣說:

北京人易於滿足,他們對生活的物質要求不高。有窩頭就知足了。大醃蘿卜就不錯。小醬蘿卜,那還有什麽說的。臭豆腐滴幾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蝦米皮熬白菜,嘿!……

這是最純正最地道的寫老北京的散文。您光看還不行,得悠著勁兒去讀,去吟誦。最後的那個“嘿”字兒最有味兒,不知您吟出味兒來沒有?

舊時代的梨園人,可以不問國事,就按照老輩們留下的規矩在胡同中做自己的事,走自己的路。但大街上的新聞,也還是一點一滴滲透進胡同深處,他們盡管足不出戶,也可以把時代脈搏掌握得“差不多”。百多年來,京城上空變換過多少旗幟,但胡同深處依然故我。大街上走過轔轔戰車、袞袞政客,以及湧現出各式各樣的壯烈場麵,對胡同來說僅是“水過地皮濕”。

北京人是講究走路的。因為老北京城無論大街小巷,多是橫平豎直,所以北京人走路無法取巧,無論選擇什麽路線,到頭兒都是拐硬彎兒,比較起來也還是一樣長短。即使是這樣,北京人走路依然是有選擇的。走大街,幹淨倒是幹淨,就是亂,攪和得你不得安生。鑽胡同,鞋子容易吃土,但似乎更安全,你不願意見的人或事兒,多繞一下也就“躲過去”了。老北京的地名生活化,不像其他城市的胡同街道,總喜歡用城市名稱來命名——比如“南京路”、“廣州路”什麽的。北京的“扁擔胡同”有十一條,“井兒胡同”有十條。既然人們開門就有七件事,所以北京也就有了柴棒胡同、米市胡同、油坊胡同、鹽店胡同、醬坊胡同、醋章胡同和茶兒胡同;既然人在生活中經常要接觸金、銀、銅、鐵、錫這五種金屬,於是就又有了金絲胡同、銀絲胡同、銅鐵廠胡同、鐵門胡同和錫拉胡同。走在這類名字的胡同中,人覺得踏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