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去西塘前,腦海裏先有了畫麵——我猜想那是與我故鄉楚門相似的又一個典型的江南水鄉小鎮,隻不過是楚門二字,換成了西塘。
未去西塘前,耳鼓裏回響起別人對它的許多讚語,頻率最高的是這樣的形容:西塘是一首詩,西塘是一幅畫。
我想跳出這些熟絡了的“常言”去看看西塘,因為,我很欣賞對它的另一個比喻:西塘是一壇陳年黃酒。
仔細想想,這比喻大概是比喻者隨手一拾便得的,因為曆史悠久名氣很大的“嘉善黃酒”,就產自西塘,那日日彌漫的酒香隨著老酒廠的名聲,早就香出了百裏千裏之遠;在西塘,那醇香誘人的“嘉善黃酒”,日日被西塘和來西塘的人很放肆地酩酊著,很奢侈地用來做燒菜的料酒,一倒就是四兩半斤。哦,黃酒在西塘,曆來都是水一樣灑潑著河一樣流淌著的。
就在這樣想著猜著西塘時,我去了西塘,蒙蒙細雨中,恰好又忘了帶傘。
忘了也不關緊,因為我知道下在西塘的雨是飄飄如絲的,綿軟如糯的,即便帶了傘也不會撐的,不,不是懶得撐,而是覺得不撐比撐著更好。
於是,我就這樣慢慢地在雨中走著,拿了傘而在傘外看著,不,是在傘外聽著雨中的西塘。
在傘外聽西塘,真個是別樣意趣,那一頂頂在簾纖小雨中被別人撐著的傘,便成了唯西塘才有的美妙風景,傘和西塘是那樣天然地成為不可或缺的組合!在傘外聽西塘,那似有若無的雨聲,切切地好似遠遠傳來的洞簫和陶塤,這簫和塤,那更是西塘自古就有的。這既有視覺也有聽覺的享受,真是令人遊興倍增。
第一次去在春季細雨簾纖,第二次去在秋天依然煙雨朦朧,哦,莫不成是西塘人與老天爺也是心有靈犀,不張致出個雨景來就不算是西塘麽?
第一次去是這樣,第二次去也是這樣,不由得就教人省悟出來:到西塘,不在雨中,不打著一把傘,那詩韻,那畫意,的確會少了許多許多。西塘的雨,是西塘特有的天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