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走了,一個王朝轟轟烈烈的改革似乎就要這樣草草收場,但是神宗卻發現這場改革開場難,收場更難。
改革的緣起是因為存在內憂外患,為增強國力不得不改。而現在經過這一番充滿爭議的改革之後國力不但沒有增強,還搞得舉國形勢一片混亂。一句話,內憂外患更嚴重了。如果就此不改革了,這個王朝將岌岌可危,如果繼續改革以圖自強的話,那麽後王安石時代,誰是力挽狂瀾之人?!
神宗思來想去,覺得還是非司馬光莫屬。司馬光老成謀國,而王安石性格畢竟太偏激,差點誤了國事——不,已經誤了國事!神宗有了這一層考慮之後,馬上下詔起用司馬光。
但司馬光卻還在專心致誌地著書立說,他在寫那本著名的《資治通鑒》。直到元豐七年(1084年),《資治通鑒》寫完了,司馬光才再次出山。隻是司馬光從洛陽出發的時候,神宗已經去世了,而他本人也已七十有一,改革接下來該怎麽改,北宋人民心中都沒底。
司馬光來到京城,接見他的是隻有十歲的宋哲宗。十歲的小皇帝什麽都不懂,由神宗之母太皇太後垂簾聽政。太皇太後是個守舊的人,她希望一切再回到從前。但是司馬光對她說:先帝(宋神宗)之法,其善者,雖百世也不可變。毫無疑問,寫完《資治通鑒》的司馬光是個務實的人,他想在新法和舊法之間找到一個契合點,以避免社會的劇烈震**,並最終使北宋這條破船還能穩穩當當地開下去。起碼在他有生之年,司馬光是不希望這個王朝變天的。
但是司馬光很快就發覺,北宋這條破船絕對不可能穩穩當當開下去了。他的中庸之道讓自己徹底成了一個孤獨的人。首先向他叫板的是章惇和蔡確。章惇是前王安石改革集團的碩果僅存者,又是名儒邵雍的得意門生,蘇東坡的至友。此人恃才傲物,卻也深得歐陽修的賞識。在王安石歸去後,章惇接過改革大旗,和宰相蔡確一起,力推新法。他們兩個人牽製司馬光的溫和路線,並視其為頭號政敵,這讓司馬光苦惱不已。而另一方麵,太皇太後和她身邊的舊派人物也對司馬光的溫和路線頗為不滿,冷眼看他身陷尷尬境地而不出手相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