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乾隆的惆悵

崇禎的努力與失敗

曆史的發展路徑其實是由一係列拐點連接而成的曲線圖。明末,崇禎皇帝試圖勵精圖治,以挽危局,卻在繼位後短短17年斷送江山,中國在資產階級生產方式初步萌芽的時候不得不改朝換代,穩坐江山的清廷邯鄲學步,繼承並鞏固了漢王朝封建專製的衣缽,從而導致共和政體在中國的實現延宕了三百多年——在這個意義上看明帝國的猝死,實有深意存焉。

不妨話說從頭,看一下崇禎的努力與失敗。

天啟七年(1627年)十月二十七日,貢生錢嘉征上疏揭露魏忠賢十罪,其中最重要的有三條:一、並帝。魏忠賢與先帝相提並論,“奉諭旨,必雲朕與廠臣”,錢嘉征質問曆史上“從來有此奏體乎?”二、蔑後。魏忠賢蔑視皇後,並試圖致其於死地。三、弄兵。魏操刀於禁苑之中,玩的就是武力威脅。崇禎皇帝接到這封奏疏時,年僅十七歲,即位才兩個月,而魏忠賢把持權柄多年,試圖問鼎最高權力。

但是崇禎皇帝在這個時刻顯示了他的謀略。他召來魏忠賢,令內侍讀錢嘉征疏。一條一條讀得慢條斯理卻又暗藏殺機,由此曆史進入拐點時刻——魏忠賢害怕了。他以重金賄賂太監徐應元,請他在崇禎麵前為自己求情。崇禎斥責徐應元多管閑事,並且在十一月初一日下令將魏忠賢安置在鳳陽,三天後,皇帝發出逮捕令,要將已經上路的魏忠賢逮治。已經走到阜城的魏忠賢畏罪自殺,崇禎“詔磔其屍,懸首河間”,在政治學和生物學上徹底完結魏忠賢這個人或者說社會符號。另外魏忠賢的侄子魏良卿也被處死。崇禎在這件事上顯示了與其兄弟熹宗不一樣的人生態度和處世哲學。此前,熹宗臨死前曾評價魏忠賢“忠誠”,並囑托朱由檢要善待之,但朱由檢卻殺伐決斷,不願在舊秩序裏苟且偷生——一個王朝命運突圍者的形象可以說呼之欲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