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治元年(1644年)四月三十日,在武英殿舉行過登極大典的李自成帶著一顆惆悵的心離開了這座他來了就不想走的城市——京師。形勢比人強。他的身後,年方7歲的順治帝福臨站在了這座城市裏,站在了皇宮麵前。毫無疑問,紫禁城以它的威嚴和形式感傳達了漢文化的先進和傲慢。雖然,它最精華的部分皇極殿在戰火中被焚毀了,可這座皇宮的氣質還在。順治帝福臨置身其間,先在行殿換上了皇帝禮服,然後由百官做先導,從永定門經正陽門、大明門、承天門進入皇宮武英殿,正式舉行登極大典。
應該說這是大清王朝的第一次,此後差不多兩百七十年時間裏,這樣的儀式重複了十多次。必須要說明的一點,這是個山寨版的登極大典,是由原崇禎朝的禮部官員仿照明代皇帝登極禮而製定的。在這個意義上說,大清雖然在軍事上征服了大明,可在文化層麵上,它卻不可能征服。作為遊牧民族,清國連皇帝的稱謂都沒有,何來登極大典之類的禮儀呢?所以在文明的交鋒中,漢文化毫無疑問顯示了它的鋒利和有容乃大。
而學習,則成了順治帝福臨抵達漢文明的原動力。在接下來的時間裏,少年皇帝福臨成了一個愛學習的孩子,他通讀了《春秋》《左傳》《史記》《資治通鑒》等漢文化的經典著作,並漸漸有了漢人思維。比如有一次他看《明孝宗實錄》,就學以致用,召用了尚書梁清標等人進宮做自己的政治顧問。當然,宴會也是經常舉辦的,順治帝福臨的宴會是個讀書會,他不定期地將學士翰林們邀集到一起,談古論今,講古今帝王治世之方,修身之道。如此,順治的行政文明很快就抵達了一個新的高度。
在對漢文明的吸納過程中,順治發現科舉製真是個好東西。天下人才,盡在一張紙中。由此,在順治朝,內院的翰林科道臣中有許多新進之士都是他通過科舉選拔出來的。此外,順治十七年(1660年),順治帝還將翻譯成滿文的《三國誌》分發給滿族高級幹部們閱讀,以從中汲取漢文明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