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其實是集市,是市井。趕集是小鎮生活的一個個節點,它串起了小鎮人家的生活情趣。“市廛多少著忙客,柳岸白鷗閑自飛”“上市魚蝦賤,堆盤橘柚香”“遙知碧湖畔,晚市暗戎戎(興盛)”,這是清代詩人歌詠碧湖集市的詩詞。碧湖鎮舊時隻有兩條商業街:內湯街(裏湯街)和人民街(上街、下街)。但是酒坊、醬坊、糖坊、染坊、豆腐坊以及衣服、布類、鞋類等穿戴商品應有盡有,摩肩接踵間,江南小鎮的生活情態活力呈現。
在江南,以物易物的時代雖然早已經結束,但是行日或者說行情,最終成就的還是以物易物。這是稻作文明的一個特點,貨幣交易僅僅是手段,鄉民們最終帶回的還是自己需要卻不能生產的東西。比如小豬,這其實是一家人來年幸福生活的承載。碧湖鎮的小豬交易市場,是周邊縣市都出名的。在集市,從上街到下街,表麵上看交易的是生豬或者其他農副產品,但其實也是信息與情感的傳遞。這個小鎮的婚喪嫁娶、誤解與和解、恩怨與情仇,都在集市的熙熙攘攘中喧嘩而隱秘地完成了。
就像通濟堰,那麽多的幹渠與支渠,宛如毛細血管一般,既構成了這個小鎮的生存網絡,也聯通了他們的信息與情感網絡。碧湖集市,是另一種形態的通濟堰。世俗民情、江南古風,都在其中得以承載。
任何一個鎮子,年頭久了,都有望族。古鎮望族,比拚的不僅僅是財富,也是世道人心或者說家族禮儀。耕讀人家是江南古鎮的一大特色。因為與權力中樞遠,與中原正統文明距離遙遠,仕途的進取其實就不那麽重要或者說迫切了。就像江南小橋流水,**漾的是悠揚而平淡的日子。任金戈鐵馬,任時移世易,古鎮上的歲月都波瀾不驚。而在生活哲學上,耕與讀並駕齊驅,甚至耕在讀之上,都體現了一種匍匐於大地的敬畏大自然心理。具體到碧湖,就是對這塊平原的精耕細作。耕耘,才是生活的根本呀。沒有耕耘,就沒有集市的熙熙攘攘,日子就恐慌得緊,而所有的**、詩書傳家,就失去了從容不迫的氣質。就像小橋流水,從來就屬於江南,而奔騰咆哮,隻屬於北方的大江大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