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乾隆的惆悵

普陀:一座島的器量與成全

民國八年(1919年),62歲的康有為在結束了長達16年的海外流亡生活後,惆悵歸國。8月,他來到了普陀山。或許,在康有為看來,以中國之大,能慰藉其此刻心情的,似乎唯有普陀山了。遊曆期間,康有為在普陀山不肯去觀音院題詩:“觀音到此不肯去,海上神山湧普陀。”字裏行間的他,似乎是要尋找菩提真意,卻不知如何得覓;而接下來一句“第一人間清淨土,欲尋真歇意如何”,又將康有為心中欲說還休、一言難盡的思緒展露無遺。

過往政治上的不盡人意需要一個載體去傾訴、去承載,甚至康有為想從中獲得慰藉。在法雨寺,康有為意味深長地題寫對聯:“錦屏臨海浪,法雨飛天花”。對聯末了,還蓋有一方印章,上書“維新百日,出亡十六年,三周大地,遊遍四洲,經三十一國,行六十萬裏”。

細究起來,這對聯實在是有故事的,它是戊戌變法失敗後,康有為寫給譚嗣同的挽歌,原聯係“錦屏留海浪,法雨飛天花”。康有為將“留”字改為“臨”字,或許是普陀山給他的現場感吧。

短短十字聯,一種驚濤拍岸、往事如昨的難言惆悵,撲麵而來。

普陀山,因了康有為不設防的文化往還,又為其人文底蘊,增添了一個新鮮個案。

一直以來,普陀山的普濟寺山門赫然掛著一副楹聯:“五朝恩賜無雙地,四海尊崇第一山。”這個麵積僅僅12.5平方公裏,且孤懸海上的一塊小島,千百年來因為曆史和文化的力量,使得它具備了某種大而化之的力量。任何人間煩惱、社會不公,到了這裏,都能被一一化解。身陷其中者,多能得到心靈的慰藉,或者從中獲取向上乃至於自我拯救的力量。北宋王安石在展開轟轟烈烈的變法之前曾任鄞縣縣令,當時包括普陀山在內的舟山諸島都隸屬鄞縣管轄。王安石一次遊普陀洛迦山時作詩一首,其中“樹色秋擎出,鍾聲浪答回”一句,很有借景抒情的意味。王安石將普陀美景幻化成他的變法前景,頗有“以出世心做入世事”的智者氣概。而普陀山在曆史上對待文人也似乎特別鍾愛。當文人失意之時,這裏便成了避風港和療傷地,任何一個落魄文人都可以躲在其間,發千古之幽情,感慨人生成敗,檢討進退得失;當其得意之時,普陀山又成了一方運籌帷幄、大展宏圖的舞台,所謂銘其誌、勵其行,普陀山都是最好的見證者和記錄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