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乾隆的惆悵

如果僅僅是針對文人的得意或失意給予人生啟迪,普陀山的器量也未免太小了些。作為“第一人間清淨土”,千百年來,普陀山事實上成了國人的心靈淨化器。它可以說是精神層麵的,更是世俗層麵的。

一般而言,五穀豐登是世人的良好願望,但是久旱無雨,常常導致人間饑荒遍地。明朝景泰年間,兩浙一帶遭遇嚴重旱災,朝廷亦無解決辦法。這個時候,世人特別是兩浙一帶的老百姓多將目光投向了普陀山,他們不約而同地相信山上的觀世音能現三十三種化身,救十二種大難。而十二種大難中,久旱無雨便是其中一難。這樣的一種信仰讓江浙一帶的百姓紛紛上普陀、天竺去向南海觀音求雨。果不其然,不久之後兩浙就普降甘霖,是年該地區五穀豐登。雖然以當下的眼光看,向南海觀音求雨與普降甘霖,並無內在的邏輯關係,但是對於當時的民眾信仰而言,“人間第一清淨土”給予他們對生活的希望以及美好明天的期待而言,卻是彌足珍貴的。因為它在某種程度上維護了社會穩定,減輕了民眾的無望感或者說挫敗感,這與慰藉一兩個文人的心靈創傷相比,普陀山真可謂功莫大焉。

普陀山的心靈慰藉功能當然不僅僅體現在求雨上。可以說人間有多少煩惱,普陀山就能給世人多少慰藉。到過普陀山的人都知道,它有二處光明池,一處在潮音洞,另一處在善財龍女洞。傳說喝了光明池的“慧泉”水,可使患了眼疾的人雙目複明。這當然是一種美好的願望了,當然也是芸芸眾生寄希望於觀音顯靈的體現。其實比起求雨,世人對自身健康與平安的祈福是更加迫切的,而普陀山在這方麵毫無疑問提供了極大的心靈慰藉。不僅僅是治療失明,觀音治百病的傳說讓世人虔誠地相信,普陀山便是這樣一方人間淨土。所謂心誠則靈,哪怕能起一種安慰劑的作用,普陀山也做到了灑向人間都是愛。佛經《維摩經》說:“一切眾生病,是故我病。”這樣的人間悲憫,承載在普陀山這樣一塊觀音道場上,實在是再恰當不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