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乾隆的惆悵

第三輯 1793年的傲慢與偏見

孔子的最後十八年

在曆史長河中,十八年時間意味著什麽呢?

魯定公十三年(前497年),孔子55歲。在官場上鬱鬱不得誌的他在這一年出走魯國,開始了其“老來漂”的危險旅程。從55歲出走到73歲歸寂,孔子生命中的最後十八年差不多都在行走中度過。這當然是意味深長的行走了,孔子一邊行走一邊宣道,將一個人與其堅守的信仰及其深陷其中的時代關係演繹得決絕而恩怨交集,令人唏噓不已……

一切事其來有自。從孔子55歲上溯38年,在其17歲時,孔子對“禮”以及“禮製”產生了濃厚的鑽研興趣。他以為,在禮崩樂壞的時代,隻有重塑禮的尊嚴,才能正本清源,讓一切各得其所。當時的孔子並不知道,他的人生況味,他與這個時代的恩怨交集,都從這個時刻開始出發。正是這一想法以及從此想法出發的一係列行動,構成了他此後的全部人生。

從孔子55歲上溯20年,孔子35歲時,齊景王正在被一個命題焦灼著:國家這麽大,形形色色的人這麽多,究竟怎麽治理才能走向繁榮富強呢?孔子伸出八個指頭,意味深長地說了名垂青史的八個字:“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這的確是八字真經,因為在此後的兩千年當中,此八字成了曆朝曆代龍椅中人馭人、治國的不二法寶。孔丘先生也因此八字被抬進神壇。

從孔子55歲上溯4年,孔子51歲時,他被任命為魯國中都地方的行政長官,從而獲得了一個實現其“以禮治國”政治實踐的平台。魯國人一夜醒來驚訝地發現,原來養、生、送、死都是有禮節的,天下事,大不過一個“禮”字,禮立了,人也就立了。他們盯著孔子的嘴巴,看見他吐出一句句新鮮的話語,從而知道了如下這些警句格言: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