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34年,兩個心事重重的男人茫茫然不知所之。他們其實不知道,自己即將迎來一次機會,從而改變曆史的走向。這兩個男人一個是45歲的董仲舒,另一個是23歲的漢武帝劉徹。之所以說他們倆心事重重,是因為他們此前的日子過得都不太順。22歲以前,董仲舒隻是老家廣川郡(今河北省棗強縣)的一個民辦教師,雖然有些書呆子的嫌疑,“三年不窺園圃,乘馬不知牝牡”,卻很是敬業,教了不少學生的。六年前也就是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年),17歲的劉徹剛剛登基,下詔招“方正賢良文學之士”,董仲舒應詔對策。這是此二人的第一次遭遇。史載:董仲舒對策畢,武帝任其為江都相,事易王劉非於江都——江都在今天的江蘇揚州市,董仲舒在這裏成為一個藩王的手下幕僚。董仲舒的遭遇其實說明了兩層意思。一是他的應詔對策不是很對劉徹胃口,以至於沒有留在漢武帝身邊加以重用,而是被打發到揚州去——顯而易見,在劉徹眼裏,當時的董仲舒“卑之無甚高論”,不是他想要的方正賢良文學之士,屬可有可無一類;二是為竇太後(漢文帝劉恒的皇後,漢景帝的母親。劉徹上位前的最高掌權者)所歡喜的黃老之學仍為當時政壇的主流之見。劉徹作為未成年皇帝,不可能在竇太後健在時就開一家之言。所以即便要重用董仲舒,也有個時機是否成熟的問題。
其實意識形態總是和政治相聯係的。建元元年(前140年)劉徹啟用魏其侯竇嬰為丞相,武安侯田蚡為太尉。此二人傾向儒學,便推薦儒生趙綰為禦史大夫、王臧為郎中令,開始建元新政。但建元新政很快就流產了。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新政流產事件的衝突點在於是否議立明堂上。在古代,明堂是帝王宣明政教的場所,凡朝會、祭祀、慶賞、選士、教學、養老諸典均在此舉行。趙、王二人請了他們的恩師申培出山來操作此事。這個在當時頗有名聲的儒學巨子對古製非常精通,且極富說服力。在他的影響下,武帝下令“列侯皆就國,以禮為服製”,而矛盾衝突也就這樣產生了——竇太後勃然大怒,以孝道問罪漢武帝,迫其廢立明堂,下趙綰、王臧於獄,將竇嬰、田蚡罷官。所謂議立明堂就是要廢黃老之學,重新打造儒教影響。但這件事情辦得倉促了些,劉徹剛上位根基未穩就要改旗易幟,談何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