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皇帝將他的三個兒子一並封王,卻遭到了禮部尚書羅萬化以及光祿寺丞朱維京、塗傑、王學曾、給事中王如堅、吏部員外郎顧憲成、禮部主事顧允成、張納陛、郎中於孔謙、員外陳泰來、工部主事嶽元聲、吏科都給事中史孟麟、禮科給事中張貞觀、國子助教薛敷教等人的堅決反對。一場關於“國本”問題的較量讓皇帝變得心力交瘁。
事情得從十二年前的那個冬天說起。萬曆九年(1581年)的一個冬日,當皇帝在慈寧宮心血**臨幸了一個不知名的宮女之時,他不知道,帝國的夢魘已是如影隨形。這個後來被稱之為恭妃的宮女懷孕了,生下皇長子朱常洛。不過在皇帝心中,那個冬夜隻是一場遊戲一場夢,關於夢的結果,他倒不是很在意。彼時,圍繞朱常洛的身份和地位問題,大臣、皇帝以及皇帝身邊的兩個女人恭妃和鄭貴妃開始角力。角力的目的隻有一個,誰能承繼大統?是皇長子朱常洛還是鄭貴妃所生的皇三子朱常洵?
篤信嫡長子繼承製的大臣們剛開始是毫無察覺的,因為皇帝並沒有明確表示要廢長立幼。萬曆十年(1582年)八月,皇長子朱常洛出生之時皇帝沒什麽動靜,但萬曆十四年正月皇三子朱常洵出生之後皇帝卻做了一個耐人尋味的舉動:冊封鄭貴妃為皇貴妃。這是厚此薄彼,都說母以子貴,皇帝對朱常洵之母如此厚愛,會不會在立儲問題上有重大突破呢?申時行不安了。那個正月剛過,二月初三日,內閣大臣申時行就向皇帝提出立儲問題。立儲問題不是小問題而是大問題,因關係國家存亡根本,所以稱之為“國本”。申時行為了促請皇帝早立太子,舉例說明本朝的先例,說:“英宗二歲立,孝宗六歲立,武宗一歲即立為皇太子。”如今皇長子已經五歲了,這時立為太子,不算太早。最主要的是可以“正名定分”。名分問題解決了,朝廷的人心也就安定了。申時行如是以為。但皇帝卻跟他打哈哈,稱“皇長子年幼體弱,等二三年後再行冊立”。由此,國本問題浮出水麵,眾大臣人心浮動,開始了長達十五年的“爭國本”運動。而這樣的較量事後證明,結果隻有一個——兩敗俱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