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王陽明家書

第十四封 寄諸弟

——正德十三年(1518)

屢得弟輩書,皆有悔悟奮發之意,喜慰無盡!但不知弟輩果出於誠心乎?亦謾為之說雲爾?

本心之明,皎如白日,無有有過而不自知者,但患不能改耳。一念改過,當時即得本心。人孰無過?改之為貴。蘧伯玉[1],大賢也,惟曰“欲寡其過而未能”。成湯、孔子,大聖也,亦惟曰“改過不吝”“可以無大過”而已。人皆曰:“人非堯舜,安能無過?”此亦相沿之說,未足以知堯舜之心。若堯舜之心而自以為無過,即非所以為聖人矣。其相授受之言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彼其自以為人心之惟危也,則其心亦與人同耳。危即過也。惟其兢兢業業,嚐(常)加“精一”之功,是以能“允執厥中”[2]而免於過。古之聖賢,時時自見己過而改之,是以能無過,非其心果與人異也。“戒慎不睹”“恐懼不聞”者,時時自見己過之功。吾近來實見此學有用力處,但為平日習染深痼,克治欠勇,故切切預為弟輩言之,毋使亦如吾之習染既深,而後克治之難也。

人方少時,精神意氣既足鼓舞,而身家之累尚未切心,故用力頗易。迨其漸長,世累日深,而精神意氣亦日漸以減,然能汲汲奮誌於學,則猶尚可有為。至於四十、五十,即如下山之日,漸以微滅,不複可挽矣。故孔子雲:“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又曰:“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吾亦近來實見此病,故亦切切預為弟輩言之。宜及時勉力,毋使過時而徒悔也。

釋讀:一念改過 精一克己

這封家書,王陽明大部分篇幅在強調如何“改過”。“人孰無過?改之為貴。”王陽明一向重視“改過”,他當年在龍場立《教條》時,第三條就是“改過”。“夫過者,自大賢所不免,然不害其卒為大賢者,為其能改也。故不貴於無過,而貴於能改過。”《教條》裏和這封家書裏關於“改過”的說法,基本一致,隻是家書中更詳舉了成湯、孔子等聖賢“改過”的例子來論證他的觀點。具體到如何做?王陽明則是搬出《尚書?大禹謨》的十六字心傳:“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王陽明認為“危即過也。惟其兢兢業業,嚐(常)加‘精一’之功,是以能‘允執厥中’而免於過。”隻有兢兢業業,常常做精一的功夫,努力達到“中庸”,就可以免於過錯。古聖先賢因為能夠時時發現自己的過錯並努力改之,從而能做到無過,而不是他的心與凡人有啥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