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王陽明家書

王陽明與侄子正思的家書

第十六封 贛州書示四侄正思等

——正德十二年(1517)

近聞爾曹學業有進,有司考校,獲居前列,吾聞之喜而不寐。此是家門好消息,繼吾書香者,在爾輩矣。勉之勉之!吾非徒望爾輩但取青紫[1]榮身肥家,如世俗所尚,以誇市井小兒。爾輩須以仁禮存心,以孝弟為本,以聖賢自期,務在光前裕後,斯可矣。

吾惟幼而失學無行,無師友之助,迨今中年,未有所成。爾輩當鑒吾既往,及時勉力,毋又自貽他日之悔,如吾今日也。

習俗移人,如油漬麵,雖賢者不免,況爾曹初學小子能無溺乎?然惟痛懲深創,乃為善變。昔人雲:“脫去凡近,以遊高明。”[2]此言良足以警,小子識之!

吾嚐有《立誌說》與爾十叔,爾輩可從鈔錄一通,置之幾間,時一省覽,亦足以發。方雖傳於庸醫,藥可療夫真病。爾曹勿謂爾伯父隻尋常人爾,其言未必足法;又勿謂其言雖似有理,亦隻是一場迂闊之談,非吾輩急務。苟如是,“吾末如之何”矣!

讀書講學,此最吾所宿好,今雖幹戈擾攘中,四方有來學者,吾未嚐拒之。所恨牢落塵網,未能脫身而歸。今幸盜賊稍平,以塞責求退,歸臥林間,攜爾曹朝夕切劘[3]砥礪,吾何樂如之!

偶便先示爾等,爾等勉焉,毋虛吾望。正德丁醜四月三十日。

釋讀:脫去凡近 以遊高明

王陽明出身書香世家,家學家風在他那一輩還算興盛。當他得知自己的四侄學業有進步,考試名列前茅,覺得這是家門幸事,高興得睡不著覺,特寫此家書予以勉勵。王陽明感歎“繼吾輩書香者,在爾輩矣”。

中國古代教學,尤為注重家學家風。今天我們學習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從家風家教抓起,是很好的切入點。習近平總書記在會見第一屆全國文明家庭代表講話時說:“家風是社會風氣的重要組成部分,家庭不隻是人們身體的住處,更是人們心靈的歸宿。家風好,就能家道興盛、和順美滿;家風差,難免殃及子孫、貽害社會,正所謂‘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好的家風,需要幾代人的努力。古代因為科舉製的存在,我們常說的世家子弟,往往也都是出自書香門第。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今天也一樣,唯有讀書是相對公平的上升途徑。古代在書院教育和科舉精英教育下,通常也要三四代人,才能真正培養一位精神貴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