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封 書諸陽伯卷(一)
——正德十三年(1518)
諸陽伯偁從予而問學,將別請言。予曰:“相與數月而未嚐有所論,別而後言也,不既晚乎?”曰:“數月而未敢有所問,知夫子之無隱於我,而冀或有所得也。別而後請言,已自知其無所得,而慮夫子之或隱於我也。”予曰:“吾何所隱哉?道若日星然,子惟不用目力焉耳,無弗睹者也。子又何求乎?道在邇而求諸遠,事在易而求諸難,天下之通患也。子歸而立子之誌,竭子之目力,若是而有所弗睹,則吾為隱於子矣!”
釋讀:去矜去蔽 善學善問
這封家書中說,王陽明的妻侄諸陽伯到他那裏問學,臨走請王陽明贈言。陽明說:“在一起好幾個月,都不曾向我請教討論,到了臨走時才問,不是有些晚了嗎?”這位妻侄卻說:“幾個月都不敢有所發問,是覺得您肯定不會對我隱瞞什麽,從而期望能有所得,現在臨走請言,是發現自己沒有什麽收獲,擔心您是不是向我隱瞞了什麽。”王陽明說:“我哪有什麽可隱瞞,道就像日月星光一樣燦爛奪目,是你自己不睜眼去發現,所以竟什麽也看不到。你這又是追求什麽呢?大道近在咫尺,卻偏向遠處求,事情本來簡易,卻去追求複雜和繁瑣。這是天底下普通人通常患的毛病啊。”王陽明的言下之意是:我就在你麵前,你有啥問我便是,我必不會隱瞞什麽。道也盡在日常中,你隻管發現,發問,探索便是,隱瞞的人是你自己啊。
王陽明的妻侄之所以沒有收獲,其實是兩個問題。一個是矜持,一個是學習能力。求學問當然要親師近友,要開朗誠懇,王陽明這樣一位大師近在咫尺,這位妻侄卻遲遲沒有主動發問,矜持是其毛病之一。牟宗三先生曾說:“凡有矜持心者,必與人隔,自己孤,心田不得開朗,非常痛苦。要不恥下問,更要不恥上問。平時大家都因矜持而不肯問人,生命陷於固蔽。去矜持,生命開朗,才能做一個好漢。”[1]的確,不肯請教高明或全然無疑問的人,也是很可怕的,這是生命陷入固蔽的根源之一。若身邊有高人,有大先生,有問題就要問,矜持並非美德,沉默有時也不是金。王陽明就說過沉默包含著四種危險:如果疑而不問,蔽而不知辨,隻是自己哄自己地傻悶著,這是愚蠢的沉默;如果用不說話討好別人,就是狡猾的沉默;如果怕人家看清底細,故作高深掩蓋自己的無能,那是捉弄人的沉默;如果深知內情,裝糊塗,布置陷阱,默售其奸,那是“默之賊”。王陽明這位妻侄,在他身邊沉默了數月,有愚蠢的部分,當然也有掩蓋自己無能的部分,這其中都有矜持在作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