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沉思錄

卷八

1.這一反思也有助於消除對於虛名的欲望,即像一個哲學家一樣度過你的整個一生,或至少度過你從青年以後的生活,這已不再在你的力量範圍之內了;你和許多別的人都很明白你是遠離哲學的。然後你落入了紛亂無序,以致你得到一個哲學家的名聲不再是容易的了,你的生活計劃也不符合它。那麽如果你真正看清了問題的所在,就驅開這一想法吧。你管別人是怎樣看你呢,隻要你將以你的本性所欲的這種方式度過你的餘生你就是滿足的。那麽注意你的本性意欲什麽,不要讓任何別的東西使你分心,因為你有過許多流浪的經驗卻在哪兒都沒有找到幸福:在三段法中沒有,在財富中沒有,在名聲中沒有,在享樂中沒有,在任何地方都沒有找到幸福。那麽幸福在哪裏?就在於做人的本性所要求的事情。那麽一個人將怎樣做它呢?如果他擁有作為他的愛好和行為之來源的原則。什麽原則呢?那些有關善惡的原則,即深信沒有什麽東西於人是好的——如果它不使人公正、節製、勇敢和自由;沒有什麽東西對人是壞的——如果它不使人沾染與前述品質相反的品質。

2.在采取每一個行動時都問自己,它是怎樣聯係於我呢?我以後將後悔做這事嗎?還一點點時間我就要死,所有的都要逝去。如果我現在做的事是一個有理智的人的工作,一個合社會的人的工作,一個處在與神同樣的法之下的人的工作,那麽我還更有何求呢?

3.亞曆山大、蓋耶斯[1]和龐培與第歐根尼、赫拉克利特、蘇格拉底比較起來是什麽人呢?由於他們熟悉事物,熟知他們的原因(形式)、他們的質料,這些人的支配原則都是同樣的。但在後者看來,他們必須照管多少事物,他們是多少事情的奴隸啊!

4.考慮一下,人們無論如何也要做同樣的事情,即使你將勃然大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