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古遊錄

南鷂

世人隻知曹雪芹的《紅樓夢》,而不知《廢藝齋集稿》。這是曹雪芹另一部天才著作。雪芹是想用這部作品幫助貧窮、廢疾無告的人們,學一種維生的技藝。《紅樓夢》涉及繪畫、醫學、建築、手工藝等,《廢藝齋集稿》敘及圖章、風箏、編織、脫胎、織補、印染、雕刻竹製器皿、扇股、烹調八類技藝,可見曹雪芹博於技藝。

寫《廢藝齋集稿》是由《南鷂北鳶考工誌》起意的。曹雪芹的朋友於景廉從軍傷足退伍後無以為生,兒女忍饑挨餓,向他求助,他亦困頓,遂教以風箏的技藝,後來於竟以為業,維持數口之家。由此,曹雪芹才產生“以藝濟人”的意緒,遂援筆。他在自序中道:“意將旁搜遠紹,以集前人之成;實欲舉一反三,而啟後學之思。乃詳察起放之理,細究紮糊之法,臚列分類之旨,縷陳彩繪之要,匯集成篇,斯以為今之有廢疾而無告者,謀其有以自養之道也。”

以藝活人,風箏已不是玩物了。劉氏風箏傳承百年,恰合了曹雪芹撰寫《南鷂北鳶考工誌》的本意。世人皆認為漢字風箏在民初已失傳,不料溫州劉家還善其技,傳承曹子遺風,亦見久藏的民間精神。而人生起承轉合之處,恰是這些看似無用之物,給了生命一線希望。

“正月燈,二月鷂,三月麥稈作吹簫……”

初春,九山湖旁的樹枝頭還灰撲撲的一點新芽的影子也沒有,鬆台山上早練的人們已匯入山下螻蟻般的人潮。劉力堅用腳尖輕輕踢起一點塵土試試風,然後跑起來,手中的“福”字像它自己要飛一樣,迫不及待地往空中一躍,手中的線被風快速地抽走,手隨之瀟灑地一揚,風箏就猛地紮下去又浮上來,而後扶搖直上,越飛越高,掠過樹木,向著遠處樓宇密集的街市飄去。

春天於劉力堅來說就是放鷂日,從東風浮動,一直到初夏的第一場透雨落下,春天似乎也是被他放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