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子晚秋,從溫州坐客車,行程三小時二十分鍾,到新昌天已向晚。新昌未通高鐵,時隔十多年後再坐客車,雖不比古人水陸輾轉,卻由此生出一分古心。
新昌與嵊州,古屬剡縣,俗稱剡中。這是一塊盆地,西北是會稽山,東北是四明山,南邊是天台山。剡溪和曹娥江兩條水係呈向心性集中。從初唐到晚唐,整整一個朝代,文人名士,如高山流水,紛紛朝著浙東這一方水土一路唱和而來。詩歌史統計,有四百五十一位詩人,留下一千五百零五首詩篇。《全唐詩》收載的詩人兩千餘人,差不多有四分之一的詩人來過浙東。《唐才子傳》收錄才子兩百七十八人,上述四百五十一人中就有一百七十三人。李白、孟浩然、杜甫、白居易、溫庭筠、元稹、劉禹錫、岑參……從錢塘江抵蕭山西陵(今西興鎮)渡口進入浙東運河,到達越州(紹興),然後沿越中剡溪上溯,經剡中到達天台的石梁,支線還到了溫州。這條“浙東唐詩之路”,成為繼“絲綢之路”和“茶馬古道”後的又一條文化古道。
李白的《別儲邕之剡中》詩雲:“辭君向天姥,拂石臥秋霜。”公元726年,李白登天姥是在一個秋日。我此行也是。入眼之物,是李白看過的,也是一眾詩人看過的。
一 石城山的魏晉時光
白雲山莊,在石城山入口。晨起,幾個人相約去石城山。原來昨晚散步折返處不遠就是放生池了,隻見山泉漾漾於一潭。山道在這裏呈“Y”字形分叉,一條向南,一條向東,大佛寺在東。山徑曲折,有幾處鑿山而過。山峰竦峙,雜樹染秋,人在山中,不知山深幾許。有岩石壁立如削,上麵刻著“麵壁”二字,一看是北宋米顛留於此。“古藤絡蒼岩”“石梁臥秋溟”,山中仍是晚唐詩人唐彥謙所見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