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李鴻章家書

19.致瀚章兄[1](同治十三年十月初三日、二十九日)(1874年11月11日、12月7日)

哥哥大人左右:

九月二十七日柏雲淩至津,接初三日八十八號書,知慈親康健,合署順平為慰。八月二十七日,九月十九、二十三,驛遞九十九、一百及不列號家信,計先後達到。

倭使大久保二十五日過津謁晤,即搭船南下,雲親往台灣撤兵。柳原仍在京候覲。二十七寄諭,飭議整備海防,注意在鐵甲戰船、水炮台等件,自是當務之亟。惟中國水師向未講究,離道太遠,無人無錢,一時殊難集事。今從發蒙起手,人才當於粵、閩求之。文相為倭事氣憤不過,發此正論,但恐有唱無和,言易行難。限一月複奏交議,未便過遲,此間正擬構思,尚不知從何處說起。尊處雖居上遊,遇此大議論不免隨眾塗抹,幕僚中有可商榷屬稿者否?弟自淩筱南南旋後,洋務箋奏皆自起稿,苦澀殊甚,故常說白話,無泛論也。無辦事之人,並無能動筆之人,而中朝見推過甚,款夷、防夷皆欲付托,藐躬隻速其顛覆耳。

倭事起時,密舉幼丹赴台。嗣文相擬以準令通商結局,幼丹力言不可。弟亦以為未饜所欲,且多後患,不如就撫恤一節為歸宿。是以總署迭奏,皆引鄙言相印證,以之分謗所不敢辭,但初意或酌給二三十萬敷衍,外麵須與津案稍有區別。乃因大久保、柳原幡然欲行,威妥瑪從旁恫喝,總署懼即決裂,開口便允五十萬。弟已與新來美使麵定,囑即出為調停,至多不得過十萬兩,而總署迫不可待,五十萬與三十萬,猶五十步笑百步。然甘允日本保民義舉,不指以為不足,猶要出五十萬,猶以為了結便易,庸懦之甚。足見中國無人,能毋浩歎!威使先要先給銀後退兵,經文相力持乃定,此則文公較勝董、崇等一籌矣。廷臣一派雌柔,若無潞公,更不知倒塌那(哪)樣。博翁擬俟各省複議定後,再上一疏即辭退,不退亦不能久存。失此幫手,洋務更無能擔之人。奈何,奈何!近日熱鬧,萬壽排日筵宴,恬嬉歌舞,皆幸倭事速了,意乃不以為恥辱。竊料奏議即多,仍是空話。農部及外省一毛不拔,必亦一事無成也。聞恭邸模棱緘默,畏禍實甚寶、沈。自鄶以下,更無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