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楚字是這樣寫成的

千古楚歌——說屈原

每逢端午,遙祭屈原。一個人與一個節日、一種民俗關係如此之緊密,中國曆史上唯此一人。

屈原,一位讓世代中華兒女年年記起的先祖,一個讓曆代文人仕子朝誦夜吟的巨擘,是我們這個民族精神篇章中的一個厚重的標題。

拂去曆史的雲煙,撣落鏖戰的塵埃,一尊偉岸的獨行者身影從遙遠的兩千多年前漸行漸近。

屈原,是中華民族的一根鐵骨。

曆數古今中華先賢,列在前幾位的,當有屈原。有人認為,他是中國曆史上第一位真正具有紀念價值的愛國精神締造者,第一個真正具有忠肝義膽、滿腹才情,敢於以身殉國、以身殉道、以身殉誌的愛國主義戰士。

感謝司馬遷,從浩浩湯湯的曆史長河,從亙古不息的汨羅江中,打撈起這位中國古代偉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文學家,他在《史記》中用了一千二百多字讓後世記住了那個不屈的脊梁。

屈原是戰國後期楚國人,籍貫湖北秭歸,生於公元前340年左右,卒於公元前278年。他生活在楚國的國都郢,也就是在他投江五百年後被剛愎自用的關羽大意丟失的那個荊州。年輕時的屈原擔任過楚懷王的左徒,伴隨左右,深得器重,參與和執掌楚國許多重要軍政外交事務,起草憲令,修正法度,展示了高超非凡的治國理政才幹。這一意氣風發、豪情滿懷的時期,確立了他事業的高度。

屈原人生的另一個高度是他的文學成就。他創作的《離騷》《天問》《九歌》《九章》《招魂》,聳立起中國文學風光雄奇的巔峰。《離騷》被公認為是中國古代文學史上篇幅最長、最具有浪漫主義色彩的政治抒情詩;《天問》以奇特的詰問形式、異常神奇豐富的想象力,一連向上蒼提出一百七十多個問題,涉及天文、地理、文學、哲學等許多領域,既敬天尊神法道,又借天問道、借古喻今,叩問現實,質疑巫術的盛行,充滿科學求索精神;在祭歌基礎上提煉而成的《九歌》,結構精巧,斑斕絢麗,惟妙惟肖,塑造了或優美妖嬈或莊重典雅的雲中君、湘君、湘夫人諸神形象,成為傳世經典之作。《離騷》之後沒有《離騷》,《天問》之後《天問》不再,《九歌》之後難尋《九歌》,屈原之後的中國文化人都聚集在這座高山之下,挖掘文學奇想的泉眼和思想的深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