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眼酸楚淚,滿心傷楚痛,楚心憐兮。
楚人是在被打擊中成長的。先有商朝軍隊的驅趕,後有周朝軍隊的征伐,還有來自蠻夷戎狄的羈絆。
《左傳》所載,從公元前707年到公元前484年的十四次大戰,以楚國為交戰方的有六次之多。所謂“大戰”,是指投入兵力之眾、傷亡人數之多、影響曆史之大,均為之最。
《詩經·殷武》曰“撻彼殷武,奮伐荊楚”,對此有兩種解讀,一說是商朝人祭祀時對殷高宗武丁功績的頌詩,一說是周朝宋國宗廟寢殿落成時的頌詩,自讚隨周王朝軍隊奮力伐楚,像當年殷商武丁一樣戰績赫赫。
不管什麽語境背景,講述的都是打擊楚部族的事件。一個“奮”字兩個意思,一是王師的打擊力度不小,一是楚人的反抗力量不輕。商逐楚,周伐楚,商周時期的王室對這個新生的蠻夷部族充滿警覺和打壓,以周昭王時期器皿上多有“伐楚荊”“南征伐反荊”“從王伐反荊”等文字記錄為證。公元前977年周昭王甚至把性命都搭在了伐楚的路上。公元前826年,周宣王命令周王室軍隊以元老重臣方叔為將,先後發動“清君側”的軍事行動,打響平定北方玁狁、南方荊楚、東方淮夷、西方西戎西北的係列戰鬥,王師借機把楚國打了個肝兒顫,還繳獲了八件楚國宗廟裏的青銅重器。
楚國感到了恥辱,這叫痛楚。
公元前656年,儼然霸主的齊桓公挾天子以令諸侯,想打擊一下勢力漸大的楚國,率齊、宋、衛、陳、魯、鄭、許、曹共八國軍隊,先滅了楚的附庸國蔡國,屯大兵於楚國邊境問罪,一問你們楚國為什麽不給周王室進貢“苞茅”了,二問為什麽三百多年前周昭王死在你們楚地的漢水。楚成王本人沒有親自出迎,而是打發大臣屈完前去應對。屈完滿臉賠笑不硬頂,答應進貢,然後從容地引兵回營。齊桓公本想進兵,但謀臣管仲怕中計,建議撤軍。楚成王聽完匯報,決定再派屈完前去求和。齊桓公很高興,想炫耀一下武力,便組織起盛大的兵陣,請屈完一同登車閱兵。齊桓公得意地問屈完:“我這麽強大的軍隊,誰敢抵擋?我要攻城,哪個不克?”屈完淡定以對:“您要以德安撫諸侯,哪個不服?您要以武力攻楚,楚國有方城為城堡,有長江漢水為溝池,您的軍隊再強大也打不敗楚國。”齊桓公看威脅不成,便改變策略,與楚簽訂了互不侵犯的盟約,史稱第一次“召陵之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