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楚字是這樣寫成的

“九頭鳥”的前世今生

“天上九頭鳥,地上湖北佬”,這種說法何來?含義何在?“九頭鳥”具有什麽樣的文化特點和性格特征?“九頭鳥”與湖北人有著怎樣的關聯?

要探討“九頭鳥”的問題,得先從“楚”說起。

楚人的先人何許人也?屈原的《離騷》曰,“帝高陽之苗裔兮”,說楚人的先祖是顓頊高陽,漢代司馬遷在《史記》裏說,楚人出自帝顓頊高陽,高陽是黃帝之孫、昌意之子,“顓頊生老童,老童生祝融”,梳理下來,祝融是黃帝之後。我國第一部地理書籍、神話集《山海經》裏說,祝融是炎帝的後代。同一個神話形象多個故事版本,是中國神話的特點。不管何種說法,楚人拜祝融為先人,自稱是炎黃的後代。在南楚神話中,祝融是火鳳的化身,楚人保持“尊鳳尚赤、崇火拜日、喜巫近鬼”的習俗至少幾千年了,所崇之鳳享圖騰之尊,是百鳥之王。

那麽“鳳”是什麽樣子的呢?

據我國古代最早的詞典《爾雅·釋鳥》記,鳳形體為“雞頭、蛇頸、燕頷,龜背、魚尾、五彩色,高六尺許”;《山海經》描述曰“丹穴之山有鳥焉,其狀如雞,五采而文,名曰鳳凰。首文曰德,翼文曰義,背文曰禮,膺文曰仁,腹文曰信。是鳥也,飲食自然,自歌自舞,見則天下安寧”,也就是說,鳳凰是一種美麗的鳥,它的頭部、翼部、背部、胸部、腹部上的德、義、禮、仁、信這五個字,在遠古時期就是楚人部族的價值取向;《山海經·南山經》注“鳳,瑞應鳥”,鳳象征著祥和。五字安天下,瑞鳥兆太平,鳳凰形象寄寓了楚地先人美好的向往和情愫。鳳凰的居所在九重天之上,凡間難以企及。其“身披五彩、鳴若簫笙,非梧桐不棲,非醴泉不飲,非琅玕不食”。先秦時期南方文學的代表是“莊騷”,即《莊子》《離騷》。莊子《逍遙遊》曰:“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裏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莊子的《逍遙遊》《齊物論》兩篇文章中,九處描述了楚事,因此有學者認為,《逍遙遊》裏描繪的這個“鵬”就是“鳳”。抱負遠大、誌向高潔、象征祥和的“鳳”成為楚人的精神源泉和文化標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