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楚字是這樣寫成的

北緯三十度線上的楚——楚式劍是怎樣煉成的之二

“楚塞三湘接,荊門九派通。”

這裏貫通南北、聯結東西,這裏物華天寶、榮秀地藏,接的是天地之氣,通的是國家命脈。

齊國名相管仲說,楚有汝漢之金,齊有渠展之池鹽,燕有遼東之煮鹽,這三者是當年周王室的財源。鹽鐵是國之基、民之本,人不能無鹽,國不能無鐵。楚國之“金”是重中之重的國家資源。

角色是劇情塑造的,形象是舞台賦予的。西周之初,周王室組建了專門力量負責涉銅事務,相當於“銅專員”。他們越過漢水,到南陽、襄陽以南地區,以及長江流域,尋找和開采銅礦,源源不斷地輸送到周王室。王室東遷後,對這一地區的資源控製更加直接了。采銅冶銅業是周朝的支柱產業、王室財政的主要來源,不能落入諸侯國之手,更不能被大國、強國搶占。

被周王室指派的“銅專員”不是別人,正是駐紮在南方地盤上的楚人。

為什麽是楚人?

一是楚地有銅,楚人善開荒、長技工,有專長;二是當初楚人勢弱,尚構不成威脅;三是楚國乃南蠻之國,非王室宗親,不易引發諸侯國嫉妒;四是楚地遠離中原,邊緣人在邊緣地做邊緣事,成則為我所用,不成則任其自生自滅。

周王室指派楚人履職的標誌,是封國授爵,“土不過同”,雖然地盤不大,但是據點、前哨、大本營;授予子爵,雖然政治地位僅高於男爵,但高低是個“爵”;履職的方式,是資源進貢;周王室的監督手段,是周天子親自南巡銅路、視察銅礦,召集諸姬共同征伐“不服周”的楚。

周王室的“青睞”,使楚人不僅有了舞台,更有了從邊緣走向舞台中心的機會。楚國這位“銅專員”很早地認識到銅礦資源的珍貴,很早地掌握到采銅技術和冶煉技術。等到周王室意識到養虎遺患並興兵伐楚時,楚國已羽翼豐滿、尾大不掉,甚至勢欲獨霸舞台了。此所謂天成、地利、人強,三者優勢盡占。時來運轉,擋都擋不住。天之將降大任於楚人,躲都躲不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