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楚字是這樣寫成的

天地之間一長劍——楚式劍是怎樣煉成的之四

戰爭是政治的表達,刀劍是意誌的物化。

爭,是動物的本性;戰,是人類的本能。

物競天擇、優勝劣汰,弱肉強食、適者生存,是生物世界的叢林法則。作為站在自然界食物鏈最高端的高級動物,人類當然是世界的主宰。但如果唯我獨尊,任意宰割生靈,隨意踐踏規則,恣意破壞環境,肆意殘殺本應相濡以沫的同類或者朋友,則有悖於共同命運的理念。一損俱損,共同毀滅,這是人類的悲劇。

春秋戰國的曆史表明,強國是打出來的。

人類的生存與發展,不能沒有長劍。

戰爭是調節國家關係的手段。秦國、楚國是擴張最迅猛的兩個國家,但兩國有不同的崛起模式。秦國動輒“攻韓、魏於伊闕,斬道二十四萬”“攻魏,虜三晉將,斬首十三萬”“與趙將賈偃戰,沉其卒二萬於河中”“攻韓陘城,拔五城,斬首俘虜五萬”“坑殺趙軍降卒四十萬,另斬首五萬”。司馬遷在《史記》留下的這些記錄,還隻是秦將白起一人所為。秦國“虎狼之師”的稱號,大約來源於此。而楚國在擴張過程中,殺人數量、規模、頻率遠遠低於秦國。楚與晉打,打到中原,飲馬黃河,把晉趕回河東,便打道回府;攻陸渾之戎,陳兵洛陽,問鼎周王室,見好就收。

人類,僅有長劍是不夠的。對戰爭,需要保持清醒、正確認識。對法則,需要不斷優化、共同守護。人類文明的曆程,是從野蠻生長到自由生長的過程。人性是底線,人道是高線。沒有法則,自由會同野蠻一道,走向墳墓。

利劍,既是生命的剿殺器,也是法則的守護神。

道家老子說“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不爭”,也包括不要發動戰爭。儒家孔子譴責“禮崩樂壞”“天下無道,禮樂征伐自諸侯出”,主張“慎戰”。兵家孫子說,“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兵家尉繚子說,“兵者,凶器也;戰者,逆德也”。這是中國傳統戰爭觀的思想基礎,思接千年風雲,道理顛撲不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