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楚字是這樣寫成的

比兵器更銳利的是道——楚式劍是怎樣煉成的之七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春秋大幕在狼煙中開啟。王室日益衰落,王權逐漸旁落,王朝由強轉弱,諸侯競起。

中原板**,天下無寧。

春秋時期近三百年,是中國曆史上第一個大分裂時期。社會急劇動**,版圖疾速重組,但有分有統,分而不裂。

周武王伐商時,天下方國七百五十多個,所謂方國,無非部落,多得數不過來。春秋初期,可考的國家有一百六十多個,有的國家小得在地圖上留不下一個墨點。春秋爭霸戰的高光時刻不到百年,先後出現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宋襄公“春秋五霸”,每一位霸主的出現,都形成自己和本國的尖峰時刻。到春秋末期,隻剩下晉、齊、楚、吳、越、燕、中山、魯、衛、宋、曹、鄭、陳、蔡、秦等十多個規模以上的國家。戰國初期,爭霸戰轉型為兼並戰,攻城略地、滅國占地,消滅目標國的武裝力量、摧毀目標國的政權機構,成為戰爭的主要形態。諸侯國之間戰爭的結果,不再是雙方輸贏,而是國之生死。到戰國後期,天下強國莫非七雄,秦、楚、齊、燕、趙、魏、韓個個都是蠻拚的,逐鹿中原,驚塵蔽天。其他各國,非小即弱,弱肉強食。“戰國七雄”並起,國家政治形態相近,各自都建立了中央集權的君主專製製度,經濟、社會、軍事政策舉措相似,各自都在為中國曆史上的大一統而爭戰,以劍為毫,蘸血為墨,書寫著春秋戰國大戲的尾聲和一個大一統國家的開篇。

端詳春秋五霸,各有春秋。五霸之首的齊國齊桓公滅國三十多個,盡管後來田姓齊國取代了薑姓齊國,但齊國一直打到戰國末期,是被秦所滅的最後一個大國;五霸中的老二是晉文公,到他任上,晉國已經“並國十七,服國三十八”,作為周王室最親近的姬姓諸侯,晉國挾周天子以令諸侯達百年之久,是中原王朝真正的“主”,但在公元前453年被韓、趙、魏三家瓜分,晉國從此覆滅,晉地尚在,晉國已無;秦穆公是有謀有勇之君,說他有謀,是因為他結成“秦晉之好”,兩國的政治關係因為錯綜複雜的姻親關係,而變得很有看頭,謀近有方,謀遠有法。說他有勇,是因為他憑著膽略,使出身西部邊陲,位置不如宋國、權力不如晉國、武力不如楚國、財力不如齊國的秦國,從春秋初期的“二等強國”躋身“春秋四強”“春秋五霸”,兼並十四個國家,為秦國最終進入戰國七雄、統一天下,奠定了最初的基礎;宋襄公是五霸中的“仁義”之主,宋國是商紂王的兄弟微子啟被周王朝分封後所建,前朝遺臣,諸侯中爵位最高,地位僅次於周天子,宋國不大、實力不強,卻好打鬥,欺負弱小惹強手,兼並了五個小國,東敗齊、南敗楚、西敗魏,但在公元前286年,被惹惱了的齊、楚、魏三國聯手給分了,是禮儀在戰爭中最後的守護者和殉禮者。整個東周列國逐鹿中原的五霸中,晉地居北,齊地偏東,秦地在西,宋國在中原,而楚國占領著南方的廣大地區,地形複雜、戰線交錯、物資豐沛、交通便利,具有戰位優勢、戰略縱深和戰爭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