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到底是魯迅畢生的精神。他常常說:“在青年,須是有不平而不悲觀,常抗戰而亦自衛……”(《兩地書》)又說:“血債必須用同物償還。拖欠得越久,就要付更大的利息!”(《華蓋集續編·無花的薔薇之二》)又說:“富有反抗性,蘊有力量的民族,因為叫苦沒用,他便覺悟起來,由哀音而變為怒吼。……他要反抗,他要複仇。”(《而已集·革命時代的文學》)又在抗日戰爭開始的前一年,他臨死時,還說:“因為現在中國最大的問題,人人所共的問題,是民族生存的問題。……中國的唯一的出路,是全國一致對日的民族革命戰爭。”(《且介亭雜文末編·論現在我們的文學運動》)到現今,抗戰勝利後一年,他的逝世已經十周年了,台灣文化協進會來信征文,指定的題目是《魯迅的精神》,覺得義不容辭,便寫出下麵的幾點意見:
魯迅作品的精神,一句話說,便是戰鬥精神,這是為大眾而戰,是有計劃的韌戰,一口咬住不放的。這種精神洋溢在他的創作中。他的創作可分為二類:一是小說,即《呐喊》《彷徨》《故事新編》(曆史小說),《野草》(散文詩),《朝花夕拾》(回憶文)等。二是短評及雜文,即《墳》(一部分),《熱風》《華蓋集》和《華蓋集續編》《而已集》《三閑集》《二心集》《偽自由書》《南腔北調集》《準風月談》《花邊文學》《且介亭雜文》(共三集),《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遺》(一部分)等。
魯迅的小說,以抨擊舊禮教,暴露社會的黑暗,鞭策舊中國病態的國民性,對勞苦大眾的同情是其特點。例如《阿Q正傳》(《呐喊》)是一篇諷刺小說,魯迅提煉了中國民族一切傳統的結晶,創造出這個阿Q典型。阿Q的劣性,仿佛就代表國民性的若幹麵,足以使人反省,他對於阿Q的劣性像“精神勝利法”等等,當然寄以憎惡,施以攻擊,然而憎惡攻擊之中,還含著同情。因為阿Q本身是一個無知無告的人,承受了數千年封建製度的遺產,一直被士大夫趙太爺之流殘害榨取,以至於赤貧如洗,無複人形。魯迅對於那些阿Q像趙太爺之流,更加滿懷敵意,毫不寬恕。他利用了阿Q以詛咒舊社會,利用了阿Q以襯托士大夫中的阿Q以及人世的冷酷,而對於阿Q的偶露天真,反覺有點可愛了。又如《祝福》(《彷徨》),描寫一個舊社會中的女性犧牲者,極其深刻,使知人世的慘事,不慘在狼吃阿毛,而慘在禮教吃祥林嫂。攻擊的力量是何等威猛!又如《故事新編》中的《鑄劍》,取材於《列異傳》(《古小說鉤沉》),是一篇最富於複仇精神和戰鬥精神的小說,表現得虎擲龍拿,有聲有色,英姿活躍,可以使人們看了奮然而起,此外,如《理水》《非攻》,在描寫大禹,墨子的偉大的精神中,有他自己的麵影存在。至於《野草》,可說是魯迅的哲學。其中,《死火》乃其冷藏情熱的象征;《複仇》乃其誓嚐慘苦的模範;《過客》和《這樣的戰士》,更顯然作長期抗戰的預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