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李清照(全二冊)

第二十五章 柳煙和雨隔疏鍾 壯士日夜赴戎機

宣和六年(公元1124年),元旦後的第一次大朝會上,趙佶決定廢除長皇子趙桓太子之位,太尉高俅、左相王黼、開府儀同三司蔡攸,樞密院事童貫紛紛響應。長皇子趙桓於政和五年被立為太子,隨著年齡增長,和父皇漸漸有了矛盾。高俅、王黼、蔡攸、童貫早已窺測聖意,支持擁立鄆王。

尚書右承何執中、吏部尚書吳敏、禦史中丞範宗尹、洛陽令趙鼎等人強烈反對廢除太子。太師蔡京也在反對之列,早與兒子蔡攸反目成仇。兩派人正在爭論不休,承旨官進來呈上快報。太監馮益呈與趙佶。趙佶看罷,滿麵喜慶道:“金太宗占領遼國上京,天祚帝逃往夾山。燕王耶律淳在燕京被擁立為帝,支持殘局,朝臣不服,好啊!真是太好了。”

樞密院事童貫已六十多歲,看起來依然是鐵骨錚錚相貌俊偉,他出班奏道:“自宣和元年宋金結成海上之盟,金已收複長城以北的遼占區,將天祚帝驅逐出京。假如我大宋還是一副旁觀者的姿態,怕是違了盟約,失信於金國。一旦惹惱金人,後果堪憂,請聖明官家定奪。”

趙佶笑道:“朕要聽聽童卿之見。”

童貫奏道:“這耶律淳荒**無道,眾臣必然不服,人心思叛。耶律淳正勉力支持殘局,我軍可揮師北上,一舉滅之。”

太師蔡京出班奏道:“金人嗜血好戰,自建國以來,侵高麗,攻遼國,未必不覬覦我中原領土。今我大宋境內連年災荒,民不聊生,若再消耗過多民力,開征過多賦稅,恐導致國內激變。因此,伐遼是一場危險的博弈,不可為之!”

蔡京如今根基已穩,內有親家母鄭皇後支持,凡是童貫的建議,必然掣肘。

是伐遼還是內治,大臣們對立鮮明,各執一詞。以童貫、高俅、王黼、蔡攸為首的主戰派,譴責對方苟且偷安、不想征戰、隻圖自保,枉食皇家俸祿。以蔡京、何執中、吳敏、範宗尹、洛陽令趙鼎為首的內治派,譴責對方好大喜功,不顧國情,不恤民生,禍國殃民,甚至譴責主戰派將國家命運綁上功利主義的戰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