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春寬夢窄

情滿菊花島

**島不大,方圓不足十四平方公裏。可是,在地方史誌中詩文載記頗多,足見其不同凡響。

遼金時代,這裏是佛門聖境;到了明清之際,由於它臨近兵家必爭之地遼西走廊,又成為一處軍事戰略要地。然而,我最初注意到它的名字,卻源於一則新聞報道: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初,在**島的海灘上,擱淺了一條巨大無比的鯨魚。具體有多麽重、多麽長、多麽高,報道中沒有交代,隻是說,當地漁民把它宰殺之後,紛紛去割肉,這邊站滿了人,那邊什麽也看不到。人們還找出一根長長的扁擔,用來支撐鯨魚的大嘴,以便鑽進肚子裏去刮油。好奇心驅使著我,恨不能立刻就跑到那裏看個究竟;可是,實際走近它,卻已是四十多年之後了。

**島古稱覺華島、覺花島,距離興城海岸九公裏。舊籍上說它“望之咫尺,而杭無一葦,淼若蓬瀛”。意思是說,看著不算太遠,可是,由於缺少舟楫之便,欲登無路,隻好對著“山在虛無縹渺間”,望洋興歎。現代條件就不同了,乘上汽艇,“突一突一突”,幾分鍾工夫就上了岸。不過,快捷倒是快捷,卻也失去了那種惝恍迷離的神秘感,也解構了幾十年釀就的期待心理,這也是很遺憾的。

**島所在的葫蘆島市,有一處天然良港,是上了孫中山先生《建國大綱》的。那天,我們乘船轉了一圈兒,都說:“怪不得名叫葫蘆島,還真的像個大葫蘆哩!”主人告訴我們,要說像葫蘆,最惟妙惟肖的還是**島一一兩頭粗,中間細,斜臥在海麵上。實地一看,果然如此。大葫蘆旁邊擺放著一個小葫蘆,很有意思。

自古以來,**島就以景色佳麗著稱。金代著名詩人王寂譽之為“人間佳絕處”“凡道經海上,未嚐不駐鞍極望,久不能去”。在其即興抒懷的七言古詩中,有“平生點檢江山好,我自龍宮覺花島”之句,可知當時島上風光之壯美。他在《遼東行部誌》中還曾記載,遼代的“司空大師”郎思孝,早年舉進士,後因厭棄塵俗,到覺花島為僧,“行業超絕,名動天下。遼興宗時,尊崇佛教,自國主以下,親王貴主皆師事之”。原來,九百年前,這裏寺院興隆,僧人雲集。遼代名僧圓融大師醵資修建大龍宮寺,鬥拱飛簷,雕梁畫棟,規模十分宏大。佛寺後來毀於元代兵燹。現在,島上仍然殘存許多處遺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