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春寬夢窄

心中的倩影

到了南京,第一個念頭便是去尋訪秦淮河。

《桃花扇》《板橋雜記》《儒林外史》等許多古籍對秦淮河的描寫,確實給我留下了特深的印象。

桃花似雪草如煙,春在秦淮兩岸邊。

一帶妝樓臨水蓋,家家粉影照嬋娟。

這是明清之際的秦淮春景。“秦淮燈船之盛,天下所無,兩岸河房,雕欄畫檻,綺窗絲障,十裏珠簾。”“城裏幾十條大街、幾百條小巷都是人煙湊集,金粉樓台。水滿的時候,畫船簫鼓,晝夜不絕。”這是十裏秦淮的繁華勝概。

如果說,清代文人孔尚任、餘澹心、吳敬梓筆下的秦淮是靚娘的濃抹;那麽,朱自清先生眼中的“晃**著薔薇色的曆史的秦淮河”,河水碧陰陰的,如茵陳酒,厚而不膩,一眼望去,疏疏的林,淡淡的月,襯著藍藍的天,頗像荒江野渡光景,便是西子的淡妝,更是別具一番風情。

由於古文化的熏陶、積澱,秦淮河早已活在一代代人的心裏,每個人的腦海中都閃現著它的玫瑰色的麗影。而在我的心目中,它是一首璀璨的詩,一幅綺麗的畫,一片如煙如夢的舊時月色。

可是沒料到,當聽說我要去尋訪秦淮河時,市文聯的同誌卻苦笑著搖頭。他們告訴我,早在清末民初,秦淮一帶便已蕭條破敗了,河道淤塞,河床狹窄,河水渾濁。實際上,朱自清先生看到的秦淮河已非舊貌,隻不過在朦朧的月色、眩暈的燈光下看不分明而已;或許詩人已經分明看出它的陋貌衰顏,但不肯去揭那玄色的麵紗,做大煞風景的文字,也未可知。總之,今日的秦淮河再也找不出多少詩情畫意,那個白舫青簾、槳聲燈影裏的秦淮河,已經像夢一樣地消逝了。

看到我充滿失望的神色,朋友們半是勸慰半是憧憬地述說,南京市政府已經把徹底整治秦淮河列為市政建設的一項重點工程,將采取一係列人工措施,清除汙泥,運走垃圾,沿河恢複一些有特色的古建築,建成富有特色的秦淮河風景帶,滌除她的斑斑鏽跡,恢複其天然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