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春寬夢窄

青山魂夢

不為人們所理解是痛苦的,而不自知則是可悲的。閑翻古籍,我總覺得,千載以還,人們對於唐代大詩人李白,盡管說的寫的都不算少,但缺乏全麵的探析、足夠的理解。至於詩人本身,對自己的認識反差更大,這尤其令人悲慨。古人說:“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我看應該在後麵加上半句:“尤患不知己也。”正是由於在認識自己方麵存在著巨大反差,使李白終生陷於強烈的心理矛盾和深沉的抑鬱與熬煎之中,吃盡了苦頭,付出了慘重的代價。我這裏謬托知己,想嚐試著從一個側麵來解讀李白。深知麵對一個偉大的存在,莫說寫上萬八千字,即使推出一部大書,恐怕也難以窮原竟委,窺其堂奧。顯然,我在幹著一件力不從心的事。

在中國古代詩人中,李白確實是一個不朽的存在。他的不朽,不僅由於他是一位負有世界聲譽的瀟灑絕塵的詩仙一那些雄奇、奔放、瑰麗、飄逸的千秋絕唱產生著超越時空的深遠魅力;而且,因為他是一個體現著人類生命的莊嚴性、充滿悲劇色彩的強者。他一生被登龍人仕、經國濟民的渴望糾纏著,卻困躓窮途,始終不能如願,因而陷於強烈的心理矛盾和深沉的抑鬱與熬煎之中。而“蚌病成珠”,這種鬱結與憂煎恰恰成為那些天崩地坼、裂肺摧肝的傑作的不竭的源泉。

一方麵是現實存在的李白,一方麵是詩意存在的李白,兩者構成了一個整體的不朽的存在。它們之間的巨大反差,形成了強烈的內在衝突,表現為試圖超越卻又無法超越,頑強地選擇命運卻又終歸為命運所選擇的無奈,展示著深刻的悲劇精神和人的自身的有限性。

解讀李白的典型意義,在於他的心路曆程及其窮通際遇所帶來的苦樂酸甜,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幾千年來中國文人的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