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張盛福被調往山東省東營市墾利區一所最偏遠的農村學校——黃河口中學任校長。該校地處黃河入海口處。他在這裏一幹就是8年,親曆了這所農村學校的快速發展:寬敞漂亮的教學樓、標準嶄新的塑膠操場、功能設施齊全的各種專用教室等相繼建起來,師生的工作、學習環境得到極大改善。除去美麗的黃河口濕地之外,學校也成了這個偏僻地方的一道風景線。
但是他越來越感覺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困境正悄然逼近農村教育。大量農村人口遷移到城區居住,子女也隨遷到城區學校就讀,農村學校學生數量大幅減少。2011年他剛到黃河口中學工作時,在校學生有1300餘人,截至目前已縮減到600餘人。多數人普遍認為,學生數量減少了,便於學校管理。但實際情況是隨著學生數量的大幅減少,在校學生的生源質量大幅下滑,教育難度不僅沒減小反而加大了。
主要原因是沒有離開農村的孩子,其家長文化水平總體偏低,加上有些家長為了生計每天還要起早貪黑去勞作,有的外出打工常年見不到孩子,因此這些農村孩子的家庭教育是缺失的。
在這種背景下,辛勤地付出卻很難得到令人喜悅的成績回報,導致教師工作積極性受到嚴重挫傷,各種抱怨聲此起彼伏。有的骨幹教師甚至想辦法離開這所學校,年輕教師更不願意在這裏長期工作,教師流失現象也出現了。更為關鍵的是,學校始終無法找到突破教育困境的有效途徑。
“不能讓農村孩子喪失享受優質教育的權利”,教育使命感促使張校長進行了大膽的教育探索與嚐試。8年的實踐探索使他切實感受到,隻要精神不倒,隻要選對了路子,農村教育也可以開出特色之花,大放異彩。
一、從“痛點”出發,堅持辦好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