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2015年,我所擔任班主任的那個班級初一(5)班,由於我工作的變動,學校安排班主任工作由張娜老師接替。但是沒多久,我就聽說我們班的班主任又換了,原因是張娜老師突然身體不適,不能繼續擔任班主任工作了。從此,張娜這個名字就留在了我的腦海裏。
2021年我又因為工作變動,回到老學校工作。一次我去初二辦公室,一位樸實且真誠的女教師主動與我打招呼:“我叫張娜。”我立即記起以前的事情,於是我們熟悉起來,有了很多的交流。
早就聽說張老師的數學課很精彩,很有特色,於是帶著一種學習的心態,我走進了張娜老師的課堂。張老師這節課的教學主題是“平移”。張老師的情境導入環節很是簡潔,可以說是單刀直入。僅舉一例“觀光的纜車”,就能讓學生說出這種運動的特點——位置在變化,不變的是大小、方向。接著直接提出平移的定義,板書展示。此刻我有些懷疑:怎麽看不出張老師課堂的特點啊,這麽平常?但是,之後我慢慢聽出門道來了。張老師讓學生用關鍵詞說出除了平移運動還有什麽運動,有的學生說出了軸對稱,有個男生還說到三維空間。我替張老師捏把汗:學生是不是跑題了?但是張老師同樣用很巧妙的方式迅速把話題轉回課堂問題,學生在被鼓勵中跟著張老師的問題繼續思考。張老師讓學生的思維發散,旨在運用比較策略,通過串聯方式,調動每個學生的思維。
張老師非常注重讓學生提出問題,放手讓學生討論,她則走近每個小組、每個學生,個別指導,了解學情,並提醒他們用標準嚴謹的幾何語言展示過程、描述方法。張老師在黑板上作圖後讓學生觀察,問學生有什麽發現。張老師的如下課堂用語值得學習:“再商量。”“還有其他嗎?”不斷地追問,留給學生充足的思考時間和交流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