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教育之眼

避免日常課堂教學的程序化問題

在日常的課堂上,為了收集關於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的信息,老師常常會問一些這樣的問題“關於……,大家都清楚了嗎?”“關於……,同學們明白了嗎?”

大家再看看整個教室裏麵,經常會出現這樣的場麵:學生通常默不作聲,表示認同;或者含糊地回答“嗯,是的”。此時,老師往往會說:“好,接下來我們一起學習……”

比較好的場麵是,會有幾個學生慢慢舉起手來,老師便像看到了希望之光一般,匆匆叫起一名學生說出問題的答案,並提醒其他學生要記住。課堂活動於是繼續進行下去。

“大家都清楚了嗎?”“大家都明白了嗎?”這類問題屬於程序化的問題,答案幾乎都是出於被動的“是”。但是部分老師熱衷於提此類問題,問了一遍又一遍,答案差不多都是不準確的。

更甚者,經常有老師講完了某個問題,會不自覺地問一句“是不是?”在課堂的集體環境中,絕大多數這類提問得到的回應隻不過是形式而已。不管懂不懂、會不會、是不是,學生通常都會說懂、會、是。此時,我們得到的反饋信息是不可信的。而老師如此提問的目的,也不是真正想停下來收集來自學生的反饋信息,不過是借助學生的應答來配合自己的教學進度。

有時教師提出問題後,會要求學生舉手回答。在小學階段的課堂上,學生舉手的現象很是樂觀,但是隨著學生進入初中,年級越高,主動舉手回答的學生就越少,以至於在一些高中學校的課堂上,我們看不到一個學生舉手發言。於是,我們經常會發現教師直接點名發言,或幹脆自問自答。發生這種現象的原因,在於教師並非真心想啟發學生深度思考,提問隻是他教學流程中的一個環節。

還有一種現象,就是教師潛意識下的舉動能讓學生感知到答案的正誤。比如老師每每遇到學生回答得不正確時,潛意識下就會問:“還有別的答案嗎?”“你敢肯定嗎?”學生就會感知到答案是錯誤的。比如當學生回答錯誤時,老師便眉頭緊蹙,搖頭,一臉嚴肅的樣子;若有學生說出老師想要的答案,老師便立馬將它板書在黑板上。這些潛意識下的舉動也不是為了啟發學生思考,而是為了得到一個早已預設好的正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