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教育之眼

讓教師失語的教育現場

與不少教育同仁回憶自己學生時代的課堂情境時,腦海中總也揮之不去的是教師的濃濃情感、詼諧話語和多才多藝。比如初中時代的一位語文老師,他能在講課講到興奮處時清唱一段京劇一《沙家浜》,他會即興打起太極拳來,他的乒乓球、象棋等樣樣拿得起來;高中的一位政治老師,他的毛體書法特棒,他還會組織大家與當地軍隊一起搞聯歡,鼓勵學生根據社會形勢撰寫時政小論文;一位班主任有時與我們一起帶上鍋碗瓢盆,去河邊樹林裏野炊,他還與學生一起越野長跑、一起打球歌唱。記得那時,教師的教學風格千姿百態,教師們也能放得開,在自己的教室內外,按照自己的教育理想與思考,進行著大膽的教育與教學改革實踐。

我懷念那些不唯教材、不拿課本就能侃侃而談,整堂課上妙趣橫生的教師;懷念那些與我們在課間一起共享生活的喜怒哀樂的教師;懷念那些多才多藝、影響我們生命走向的教師;懷念那些精心研究問題、篩選習題,認真批閱,尊重學生勞動成果的教師……

其實,我懷念的那些教師,就是今天新課程改革理念下人們所期待的教師,他們的思考與行為就是基於課程標準的試驗與實踐。從他們身上,我們能感受到,每一位教師就是一門課程,他們都身懷豐富而獨特的課程資源。

但是現在,無休止的加班加點、被訓練題塞得滿滿的課堂,讓教師沒有了時間和勇氣思考課程資源的開發與課堂改革創新、自身的專業成長與人文素養提升。他們追求的是學生的分數和自己的教學成績,離真正的教育漸行漸遠。在這種教育情境下,時間已經成了提升教育質量的主要工具,思想、價值、效率、資源、文化等這些影響教育質量和內涵發展的重要元素被忽略了。教師都變成了被動運作的“教育機器”,缺乏自己的思想、個性和獨立人格,他們消費的是一些“專家”的理論、校長的智慧、現成教材的內容,甚至是各級教育行政部門的文件。教師成了一群可憐的教育失語者。當所有教師都像沒有思想和表達的綿羊一樣,依靠一個牧羊人手中鞭子的指揮謀生的時候,這樣的教育現場是多麽令人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