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國軍事統帥蘇沃洛夫,他一生指揮過60餘次會戰和戰鬥,戰功顯赫。他的著作《製勝的科學》為後來各國軍事家所必讀。
一、政治是孕育戰爭的母體
盡管問題很簡單,但是,戰爭術語的許多用詞尚未統一,究竟采用軍事藝術還是采用軍事科學,人們似乎至今尚無定論。知識和能力是不同的,人們已經習慣把凡是以培養創造能力為目的的都叫作技術,如建築技術;把凡是單純以探討知識為目的的都叫作科學,如數學、天文學。在任何技術理論中都可能包含某幾門獨立的科學。凡以創作和製造為目的的都屬於技術的領域,凡以研究和求知為目的的都屬於科學的領域。
戰爭既不是真正的技術,也不是真正的科學,戰爭是一種人類交往的行為,屬於社會生活的領域。戰爭是巨大利害關係之間的衝突,這種衝突是用流血方式進行的,它與其他衝突之間的區別也在於此。戰爭與其說像某種技術,還不如說像貿易,貿易也是人類利害關係和活動的衝突。然而,更接近戰爭的是政治,政治也可以看成是一種更大規模的貿易。不僅如此,政治還是孕育戰爭的母體,戰爭的輪廓在政治中就已經隱隱形成,就好像生物的屬性在胚胎中就早已形成一樣。
二、使用軍事藝術更為恰當
戰爭同技術或藝術的根本區別在於:戰爭是一種意誌活動,它既不像技術那樣,隻處理死的對象;也不像藝術那樣,處理的是人的精神和感情這一類活的,卻是被動的、任人擺布的對象。它處理的對象既是活生生的,又有著靈敏的反應。不難看出,技術和科學所使用的機械的思維方法很少能適用於戰爭,同樣也很容易看出,力圖從戰爭中找出類似從死的物質世界內所能找出的那些規律,總是不可避免地會導致錯誤。確立軍事藝術時,以技術做榜樣行不通,以藝術為榜樣同樣也行不通。因為藝術本身還非常缺乏法則,現有的幾條法則既不完善又非常片麵,常常被各種意見、感覺和習慣的巨流所衝擊而被淹沒。就像沒有超出我們認識能力的任何對象一樣,戰爭這個對象通過研究也是能闡明的,其內在聯係或多或少也是可以弄清楚的,而且隻要做到這一點,理論就成為名副其實的理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