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主體性”的當代哲學視域

三、“主體性”觀念的價值內涵與中國語境

(一)“主體性”觀念與價值規範基礎的重建

明確了馬克思哲學主體性思想中“價值主體的優先性”原則,為理解“主體性”原則在中國當代哲學語境中的特殊內涵和意義提供了可靠的理論參照與堅實的思想出發點。“主體性”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哲學界最為核心的關鍵詞之一,而且其影響還從哲學輻射到人文社會科學各領域,一時成為整個中國人文學術界最為炙手可熱的理論話語。但“主體性”觀念及其與此相關的許多深層次的重要理論問題卻沒有得到應有的深入反思與探究。隨著不斷翻新的新思潮、新概念和新學術人物的引進與更新,這些重大理論問題逐漸被耽擱並被繁複的話語所覆蓋。剝除繁複話語的覆蓋,麵向問題本身,對“主體性”觀念進行進一步的批判性反思和省察,將仍然是一個具有生命力的重大課題。對此,我們需要追問的是,“主體性”觀念的凸顯,究竟蘊含著什麽根本性的理論訴求?

對此問題,人們更多從哲學“內部”的一般理論層麵進行回答。最常見的理解模式是把“主體性”原則與“認識論”轉向聯係在一起,認為“主體性”原則的意義首要地體現在它推動中國當代哲學實現了從“本體論”向“認識論”的轉向。長期以來,非反思的、直觀的“自然本體論”哲學模式占據著主導地位,它以一種獨斷的方式斷言世界的存在,沒有自覺到所謂“存在”實際上是處於與思維關係中的存在,離開與思維主體的關聯,離開對“思維”與“存在”關係的自覺反思,對“存在”的斷言將是無效的。因此,“主體性”原則的確立和奠定,意味著哲學反思層次的一次重大躍遷,意味著哲學從“前現代”提升到“現代”的水平。一言以蔽之,從傳統哲學“客觀主義”取向的本體論向以主觀能動性為根據的認識論的轉向,是“主體性”原則深層的理論意蘊和在哲學史上最為重大的理論貢獻。與這種理解內在相關,“主體性”被理解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大思想原則,按照這種觀點,以傳統哲學教科書機械的“物質本體論”為中心形成的馬克思主義哲學體係的根本缺陷就在於人的“主體性”的缺失,在“物質”一統天下的世界圖景中,人的“主體性”被還原為無人身的“物質”,這種“唯物主義”隻能從“客體”的方麵、以直觀的方式理解事物,而不能從主觀的方麵理解事物、現實和世界。要克服這種“舊唯物主義”,就必須從“主體方麵”去理解對象、現實和感性[1]。在此意義上,“主體性”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區別於舊唯物主義的基本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