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主體性”的當代哲學視域

三、“認知主體”的存在方式及其批判:以海德格爾為例

眾所周知,近代哲學實現了“認識論轉向”,認識論成為近代哲學的核心內容。黑格爾這樣說道:“近代哲學的出發點,是古代哲學最後所達到的那個原則,即現實自我意識的立場;總之,它是以呈現在自己麵前的精神為原則的。中世紀的觀點認為思想中的東西與實存的宇宙有差異,近代哲學則把這個差異發展成為對立,並且以消除這一對立作為自己的任務。”[1]應當承認,這一轉向標誌著哲學反思層次的一個重大躍遷,是哲學發展中的重大事件。

然而,近代哲學以“自我意識”作為哲學的基礎和出發點,同時也留下了一個十分重大的難以解決的理論困境。這即是所謂“主體中心困境”。這一困境的核心是:如何從自我意識的“我思”出發,切中客觀對象,並證明“我思”與“對象”的統一性?對此困境,海德格爾這樣概括道:“這個進行認識的主體怎麽從他的內在‘範圍’出來並進入‘一個不同的外在的’範圍?認識究竟怎麽能有一個對象?必須怎樣來設想這個對象才能使主體最終認識這個對象而且不必冒躍入另一個範圍之險?”[2]

正是這一根本困境,構成了後來哲學一直試圖解決的根本課題。近代以來,哲學史上的經驗論與唯理論、唯心論與唯物論等都以不同的方式致力於這一困境的克服。然而,由於它們均沒有跳出“主客二元對立”的思想框架,這一困境始終沒有得到有力的解決。要切實回應這一困境,需要尋求新的思想理路。

在此問題上,海德格爾所提供的正是這樣一種新的思想理路。他通過把認識活動理解為此在在世的一種變式,闡明了此在在世的生存活動的本源地位,將我們引向廣闊的實踐哲學視域,為解決這一困境開辟了一個富有啟示性的視野。在此以海德格爾這方麵的批判性反思為例,展現現當代哲學對“主體性”觀念進行批判性反思的一個重要方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