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一節的結論來看,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就已經從本質上對費爾巴哈進行批判了。即使馬克思是在意識形態論爭的過程中將費爾巴哈批判為自己所用,但這並非意味著此時馬克思出現了根本性的理論轉換。但是,馬克思到底有沒有在《德意誌意識形態》中采用了異化論的理論框架呢?筆者想通過分析“聖麥克斯”篇來對這個問題進行探討。“聖麥克斯”篇被認為基本上是出自馬克思之手,與“費爾巴哈”篇相比,從文本上它也更容易接近,而且也可以使我們更能理解前一節所述的馬克思與意識形態論爭之間的聯係。
“聖麥克斯”篇隨著《唯一者及其所有物》的內容而不斷展開,論點涉及的範圍很廣。這裏隻想列舉對施蒂納批判中的兩個論點。
對施蒂納批判的第一個論點,是人的意識(觀念、表象)與存在的關係。
“不言而喻,人們的觀念和思想是關於自己和關於人們的各種關係的觀念和思想,是人們關於自身的意識[1],關於一般人們的意識(因為這不是僅僅單個人的意識,而是同整個社會聯係著的單個人的意識),關於人們生活於其中的整個社會的意識。”[2]
“由於人們的生活條件各不相同,所以他們創造出各種不同的關於自己即關於人的觀念。”[3]
施蒂納將人的理念和個人的存在對立起來。但是,個人觀念(表象)所表現的內容首先就是每個個人的存在條件和各種關係。筆者將個人的全部各種生活關係定義為“自我關係”[4]。自我關係雖然不可能是單個人自發形成的,但是無論這種關係受到怎樣的客觀製約,對於每個人來說,都是自己的生命和生活,是個人的存在本身。並且,作為這種自我存在的表象,人的意識(理念)產生了。馬克思在“聖麥克斯”篇確認了這一點。意識=思維是自我關係的感知,因此隨著各種生活關係的不同而千差萬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