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德意誌意識形態的世界

四、“生產力與交往形式的矛盾”和個人的自我實現

“聖麥克斯”篇所討論的問題是無產階級的存在和各種需求的矛盾,概括為一句話,就是現實的異化。在這裏,馬克思雖然沒有采用費爾巴哈的理論框架,但是也並沒有拋棄《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的異化論,而是把它作為自己的基本框架。並且,“聖麥克斯”篇——或者整個《德意誌意識形態》——將異化與“生產力與交往形式的矛盾”結合起來,並提出了一個這樣的課題:變革今天的交往形式,即私人所有,“確立個人對偶然性和關係的統治”[1]。

“我們也曾指出,現代的個人必須去消滅私有製,因為生產力和交往形式已經發展到這樣的程度,以致它們在私有製的統治下竟成了破壞力量,同時還因為階級對立達到了極點。”[2]

同樣的內容在“費爾巴哈”篇中是這樣表述的:

“……現在情況就變成了這樣:個人必須占有現有的生產力總和,這不僅是為了達到自主活動,而且一般說來是為了保證自己的生存。”[3]

問題在於,上述結論和“生產力與交往形式的矛盾”是怎樣的關係,或者說,異化論和“生產力與交往形式的矛盾”是怎樣聯係在一起的。

關於生產力、交往形式概念,現在無法充分地探討,這裏我們暫時將實現個人的生活,尤其是物質生活的各種力量、資本(財富)和勞動總括為“生產力”,將人們與之發生聯係的形式、各種關係規定為“交往形式”。總之,生產力和交往形式的任何一方都是人的生命和生活生產的基本條件。特別是關於各種交往形式,“費爾巴哈”篇作了如下論述[4]:

“在上述矛盾產生以前,個人之間進行交往的條件是與他們的個性相適應的條件,這些條件對於他們說來不是什麽外部的東西;它們是這樣一些條件,在這些條件下,生存於一定關係中的一定的個人隻能生產自己的物質生活以及與這種物質生活有關的東西,因而它們是個人自主活動的條件,而且是由這種自主活動創造出來的。”[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