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德意誌意識形態的世界

四、從“階級的個人”到“整體的個人”

1.生產力與交往的普遍性及其占有

以上,我們通過回溯《德意誌意識形態》的論述,考察了馬克思恩格斯關於階級中的個人的諸相,即“偶然的個人”、“普通的個人”、“抽象的個人”的認識過程。並且通過對以這些存在形態出現的個人的考察,我們了解到:第一,他們是擁有獨立人格的個人;第二,無產階級以這種個人的獨立為基礎,承擔著近代資產階級社會的交往,並且體現了超越這種交往的共同性的存在狀態。正是因為這樣,各個個人才超越了近代資產階級社會並形成了“聯合”,從而步入了獲得自己的自由發展的“真正的共同社會”。當然,實現這一點的前提是揚棄私有製和分工這些桎梏。

關於這一點,馬克思恩格斯在第一篇第三節接著前一節提出,近代資產階級的產業資本一方麵把生產力發展到了不得不委托於普遍的占有的程度;另一方麵,是它與如果沒有占有這種生產力,連生存都有危險的無產階級的矛盾。換言之,馬克思恩格斯探討了無產階級能夠占有這種生產力的條件及其特性。這種占有的對象是“自己發展為一定總和並且隻有在普遍交往的範圍裏才存在的生產力”[1]。所以,這個對象的普遍特性本身決定了占有本身的特性。它必須是“與生產力和交往相一致的普遍特性”。但是,如前所述,這種生產力正是無產階級的力量,他們與生產力相分離並作為“抽象的個人”而存在。他們的這種“抽象的個人”的存在狀態,表現了能夠把生產力作為自己的東西來熟練使用的能力的發展及其普遍性。所以,隻有他們才能取回“作為一個總體的生產力”,即“作為一個總體的各種能力”。

當然,如前所述,生產力是以特定的交往形式為媒介的,這種交往形式直截了當地說就是私有製。所以,生產力的占有與他們取代私有製的交往形式的實現是不可分的關係。例如,在過去的一切占有製下,“許多個人屈從於某種唯一的生產工具”[2],與被限製的交往相對應的是被限製的生產力。[3]然而,近代資產階級社會作為資本的普遍性,實現了各個個人的普遍交往,“現代的普遍交往不可能通過任何其他的途徑受一個個人支配,隻有通過受全部個人支配的途徑”[4]。並且,在這種交往中,因為無產階級所處的狀況正是“構成人類的大多數的客觀普遍性”[5],所以這種交往是他們能夠占有的。最後,這種占有“還受實現占有所必須采取的方式的製約”[6]。即,“由於無產階級所固有的本性,這種聯合隻能是普遍性的,而且占有也隻有通過革命才能得到實現”[7]。在這個過程中,他們的普遍本性和能量獲得發展,另一方麵,無產階級將拋棄舊的社會地位所遺留給它的一切東西。這樣一來,“所有個人作為真正個人參加的交往”[8]得以實現,在這種交往形式的基礎上,“聯合起來的個人對全部生產力總和的占有,消滅著私有製”[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