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科學哲學:基本範疇的曆史考察

第六節 科學與哲學的觀念共同體

科學哲學史研究為我們重新思考科學與哲學關係問題提供了新的視野。根據Ernan McMullin的梳理,“科學哲學”一詞所說的“哲學”這個術語大體上可以分為五層含義:“其一,關於事物的終極原因;其二,前科學的(prescientific)或‘日常語言’(ordinary-language)或‘經驗內核’(core-of-experience)所依據之證據的直接有效性(the immediate availability);其三,人類訴求的概括(the generality of the claims it makes);其四,它的思辨色彩,與難以證明相關聯,特別難以被任何經驗證據所證明;其五,它是‘二階’(second-level)的,其實質就是它總是與一階(first-level)的具體科學相關聯,而不是直接麵對世界。”[1]其實,這五個哲學定義就是我們理解哲學本身的五個特征或五個環節:它追求事物的終極原因;這種終極原因作為人類思想的前提;這種前提其實就是人類的價值訴求,這種價值訴求來自於思辨方法而非分析方法,這種思辨並不是直接麵對世界的玄想,而是通過科學知識並以科學知識為基礎來推演人的價值追求。所謂哲學就是對實證知識的反思與超越,也就是從實證科學中探索屬人世界。一般而論,具體科學水平的高低往往決定哲學品位的高低,例如亞裏斯多德的物理學水平和他的形而上學,笛卡爾的解析幾何水平和他的理性懷疑主義,維也納學派的數學能力和邏輯分析方法等。如果對中國哲學諸派的科學基礎及其與之相關的哲學品位進行一番考察,對於我們推進中國哲學研究事業是有所補益的。

科學哲學有其自身發展的曆史,更有諸多流派,科學哲學的不同發展階段以及不同流派之間似乎大相徑庭甚至針鋒相對。何以釋然?從科學哲學史研究的角度看,科學哲學是對自然科學的反思與超越,那麽不同科學哲學階段或流派之間的差異就在於它們各自所依賴的知識類型以及超越知識的向度各有不同。從依賴的知識類型看,有的科學哲學依賴幾何學、代數學、邏輯學等數理科學,如柏拉圖、波修斯、萊布尼茲、弗雷格、羅素、維特根斯坦、蒯因、拉卡托斯等,這就使得他們往往選擇理性主義的科學哲學進路;有的科學哲學依賴生物學、物理學、化學、醫學等實證科學,如亞裏斯多德、達爾文、洛克、貝克萊、艾耶爾、波普爾、弗拉森、柯林斯等,這就使得他們往往選擇經驗論的科學哲學進路;還有的科學哲學依賴科學史、科學社會學和科學政治學等,如庫恩、費耶阿本德、布魯爾、賽蒂娜、拉圖爾等,這就使得他們往往選擇曆史主義或社會建構論的科學哲學進路。從超越科學知識的向度看,在從事實判斷到價值判斷的連續統中,有的采取極端的科學主義立場,主張用事實判斷取代價值判斷,如各種休謨、維特根斯坦、卡爾納普等經驗論者特別是邏輯經驗主義者,有的則采取較為溫和的立場,即尊重真理的哲學內涵,但並不否認價值判斷的文化意義,如柏拉圖的“理念世界”、笛卡爾的“上帝證明”、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波普爾的“三個世界”、庫恩的“世界觀改變”、拉圖爾的“角色網絡理論”等。概言之,科學哲學的多樣麵孔取決於對科學知識不同類型的選擇或反思科學知識的不同視角。當代中國的科學哲學研究並不在於追隨各種時髦的流派,更不在於“批判科學”甚至“反科學”,而是堅定維護科學的權威,從具體科學中挖掘哲學的思想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