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科學哲學:基本範疇的曆史考察

第二節 知識(命題)劃界問題的源流

西方文化特別是西方哲學具有區分分析性知識與綜合性知識的思想傳統。正如古希臘文化是西方各種文化的源頭一樣,古希臘哲學也是西方哲學的源頭,古希臘哲學就有區分分析性知識和綜合性知識的思想端倪。

早在前蘇格拉底哲學諸賢中,對這個問題有文獻記載的先驅當屬瑣羅亞斯德,又譯查拉圖斯特拉(希臘語:Ζωροστρη,阿維斯陀語:Zaraθutra,約前628年~前551年),瑣羅亞斯德教創始人,瑣羅亞斯德宣稱阿胡拉·馬茲達是創造一切的神,因此他後來成為瑣羅亞斯德教的最高神,該教延續了2500年,至今仍有信徒。他也將世界二分為智慧(Minu)和感覺(Giti)。[1]據說瑣羅亞斯德想像中的國家也與柏拉圖在《理想國》中描述的模型類似。

巴門尼德(Parmenides)也是探索這個問題的重要哲學家之一。巴門尼德首先區分了表象(Perception)和邏格斯(Logos),認為真理是不能通過感覺表象獲得,隻能通過理解世界之真相來獲得。這是因為對事物的感覺或表象(the doxa)是具有欺騙性的。按照巴門尼德的說法,生滅皆是幻相,因為事物賴以存在的基本物質在其毀壞後依然存在。存在者總是存在。要想達到基礎的、靜態的、永恒實在(aletheia)的知識隻能通過推理,不能憑借感性。按照這條思路,巴門尼德確立了獲得知識的兩種路徑:真理之路(The way of truth)和意見之路(the way of appearance/opinion/seeming)。所謂真理之路就是探尋事物本真之路,而事物的本真之路就是通過理性或推理去發現“是就是,不能不是”(that it is ,that it is not )同一原則。所謂意見之路就是洞察生滅之路,特別是考察宇宙從無到有的演化過程,方生方死,變幻無常。

蘇格拉底有關知識的思想對西方影響至深。據柏拉圖對話記載,當蘇格拉底和數學家泰阿泰德討論什麽是知識的問題時,蘇格拉底不同意泰阿泰德對知識下的三個定義:“知識是得到論證的信念”“知識就是感覺”和“知識是正確的觀點”。但蘇格拉底的知識觀究竟是什麽,後人多以為蘇格拉底所說的知識就是“知其為無知”的求索過程,以實論之,蘇格拉底反對習以為常的日常知識(例如流行的正義觀),追求一種經過思辨的真知(真正的正義觀),也就是說,蘇格拉底已經對知識進行了區分。[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