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白尼的《天體運行論》引發了一場導致現代科學產生的科學革命,同時也引發了導致現代哲學產生的哲學革命,弗蘭西斯·培根在他的《新工具》(Bacon’s Novum Organum )中多次提到哥白尼學說和伽利略學說。[2]
但近代的哲學革命並不是從零開始,而是繼承了中世紀的寶貴精神遺產,其中尤以雙重真理為著。所謂“雙重真理”,也就是認為同一個真理可用雙重形式表述,即哲學的理性思辨形式和神學的隱寓象征形式;存在兩種並行不悖的真理,即哲學和科學的真理與神學的真理,前者來自經驗和科學實驗,後者來自神的啟示和信仰。伊本·路西德首倡此說,其後本格爾(Sigerus de Brantia)、鄧斯·司各脫、奧卡姆以及弗蘭西斯·培根等有了同樣主張。[3]
雖然有許多最新文獻試圖論證笛卡爾十分重視經驗和實驗在科學研究中的作用,但在知識分類的問題上,笛卡爾畢竟是理性主義者,嚴格說來應該是理性的懷疑論者,但更嚴格說來笛卡爾是追求知識確定性的理性懷疑論者。最具代表性的理論就是“天賦觀念”說的提出。在笛卡爾看來:“我們達到事物的真理是通過雙重途徑的:一是通過經驗;二是通過演繹。”[4]基於這種考慮,笛卡爾延續了12世紀出現的所謂的“證明的區分”的思想,進而區別了分析的證明(即從原因進行的證明)和綜合的證明,指出前一種證明是先天的,後一種證明是後天的。顯然,笛卡爾在這個問題上上承中世紀相關思想,對近代諸多思想家產生了相當影響。
與弗蘭西斯·培根相比,洛克繼承了經驗論傳統,但對經驗論進行了重要的思想重建,針對當時流行的理性主義知識論如“天賦觀念”論等,提出了“白板說”,認為觀念來自後天的經驗。借此洛克區分了教益命題(instructive proposition)和無聊命題(trifling proposition)。他認為確實的普遍命題包括教益命題和無聊命題,其中教益命題才是“真正的知識”。他說:“語詞的真理又分為兩層,它或則是純粹口頭的,瑣屑的,或則是實在的,能啟發人的。”[5]無聊命題也包括兩類:一是表示同一性的那些命題,二是以類作為種的謂詞的各種命題,即謂詞包含在主詞之中的命題,也稱“空言命題”。洛克認為無聊命題“雖有確實性,不過那種確實性隻是口頭的,並不能啟發人們”。[6]顯然,洛克有關語詞分類的思想指向當時的中世紀的神學話語,這對於當時的哲學改革特別是話語轉向具有重要意義。